晓锦源:吾心安处是故乡
不需要查遍所有人的血统,也不需要检验每个人的基因。当下的汉民族人到底有没有楼兰美人的血统,有没有匈奴、鲜卑、高丽的血缘?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当下,很多人追问“我们是谁”的时候,总是希望从血缘中追溯,忽略了文化的认同。我们实际是文化的我们,基础在文化。华夏民族包含56个民族,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孔子曾高瞻远瞩的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放在当下的语境,却很有嚼头,2500年前孔夫子对诸夏的文化是那样的自信!在这位圣人眼里国家秩序是建立在文化上而不是制度上。孔子甚至据此推导出,如果遵从中国的礼乐,偏远的地方也是中国,如果风俗全是蛮夷,那么即使地方在中原,也只是算蛮夷。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还记载一个类似的故事,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眼里国家和朝代是动态变化的,就是身在春秋,孔子就预测到周朝的一定会灭亡,继周者不就是接续周的统治地位吗?但风俗文化是稳定的,是可以预期的。
后世的苏东坡也说“吾心安处是故乡”,这个不断被贬的伟大学问家认为给你安全感的“祖国”是“吾心安处”,而“吾心安处”就是现在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
就如当下的长江、黄河,加入你在上海从长江提一桶水,这一桶水早就混合着青藏高原的雪水、巴蜀雨水、澧沅湖水。哪里能分得清谁是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