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雷小萍】涝池情怀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6
涝池情怀
原创/雷小萍
涝池,我的理解:最基本的意思是人工挖成的,用来蓄水的池塘。它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有待考证。我们村里,曾经有南北两个涝池。一小一大,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大的了。据母亲说,她嫁到我们村里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地方了,大约是五十年代挖成,占地一亩多(六七百个平方),大约圆形,一面是人家的院子,故而有高高的墙隔着。我家与涝池最初只隔了两户人家。
全村的人格外喜欢这个涝池。我们一群孩子,三三两两,背着母亲们用戈被(就是把不用的各种布片或者布条积攒起来,然后用一整张白布为底子,以面和成糊状,逐个贴上,粘在木质的饭桌上或者贴在砖墙上晒干,多用来做布鞋)做成的书包,花花绿绿,互相比着花色和图案,我不记得输赢,但我特别喜欢那样的书包,特别欢喜从涝池那里路过。
池中水少见底的时候,我们就沿着池里面没水的边缘跑,不惜踩上一脚黏糊糊的泥巴,甚至摔倒,成了半个泥人,弄脏了书包更是常有的事。坐在池岸头两边的大青石上把鞋子脱下来,能磕掉的泥巴磕掉,磕不掉的就找个瓦片或者树枝刮掉,挽起裤腿回家是常有的事。
当遇到大雨天,池水上涨,我们就老实点,在路面上饶着走。不过并不消停,不怕迟到的,就捡起地上的小石子一类的东西,侧着身,弯下腰,把书包从腰这边用一只手揽到另一边,或者干脆取下肩头的书包,腾出更多的便利打水漂,看谁打出的水纹多,不分男女,都热衷于此游戏。手中的石子或者瓦片在能者手中,“噌噌噌”地在水面上以最快的速度溅起连环的波纹,颇像“水上飞”!笨拙的,手中的东西触水便沉下去了,或者那么勉强地溅起一两个水花,继而同样快速消失。比赛的人要么羡慕,要么懊恼,要么不服气。后来发现,拿着薄而小点的瓦片好像胜算更大,试过,没胜,可水花就是能多点。听到学校“当—当—当”地钟声,便撒腿就跑,所幸不远,气喘吁吁地奔进校门,被准备锁门的人斥责几句是家常便饭。
池水最满的时候溢出来过,上了路面,就有些吓人,若是一脚踩进去可不是闹着玩的。涝池中的水跟路面持平,乌央乌央地,此时它像张开血盆大口的水魔,随时能够吞掉一切。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纹,我对此时的涝池,满是恐惧。好在那么大的村子,用水的人多,加上蒸发、渗透,不几天它就恢复了柔和。
到了冬天,我们就眼巴巴望着涝池,希望那层冰,厚些,再厚些。事实上真正厚的时候不是很多。厚的时候,胆大的伙伴,会在上面快速溜一圈,胆小的就沿着最边上走两步后上去。这时候取水,就会把冰砸出个口,把桶钩在扁担上,打水,技术不大好的会把桶掉下去,所以说,涝池底,有不少水桶也正常。
夏天的涝池最为风趣。这个时候的水不会太满,约摸涝池的三分之二。麦收季节,特别忙的时候,母亲让我和弟弟两个人抬水回去,一个桶,一根扁担,我们俩半桶半桶往回抬,洗脸,洗衣都用它。再后来,我们可以抬一桶水,不过要踏好步子,不然水会晃掉很多。直至最后,我一个人挑两个桶,从两个半桶到两桶,扁担钩由缠上去三圈到两圈,这个过程,唯有涝池知道。那个时候,看着忙碌的母亲大汗淋漓地割麦子回来,在院子里,舀上几瓢水洗脸,心里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母亲习惯把洗完脸的水洒在院里或者房子的砖地上,降温。当然,挑水的人家住的有远有近,但全村九个队的人,大都是认识的,不过亲疏的问题。故而每个人根据自己家的距离和舀水的方便及对水质的需求选择挑水的位置,避开饮牛的。牛是人的待遇,牲畜中它们尊贵,被人牵着站在涝池的这头或者那头,悠闲地喝着池水。挑水的人会隔着池水,边动手边扯着嗓门大声和另一头的熟人或者路过的熟人打招呼。
夜晚,我们聚集在门口的大树下,或躺椅,或凉席,或小凳子。大人们趁着明亮的月光纳着鞋底聊着天,我们则在一边吹着口琴看着月光下树叶斑驳的影子,揣着一颗颗少男少女的心,做着美好不切实际的梦。青蛙“呱呱”的叫声不绝于耳,我们想起自己挑水时桶里的小蝌蚪,青蛙很丑,蝌蚪很有趣。所有的喧闹都是从涝池里传来,那是大男人和小男人的世界,他们趁着夜,会去涝池中游泳,我会站在边上看,后来奶奶不让了,说看人家光屁股的话眼睛会长“瘸”(疙瘩)。是的,我看见过男娃儿赤条条在涝池里“扑腾”的情形,像鱼又比鱼笨,他们很多不会游泳,瞎玩,把清清的一涝池水,搅得浑浊起来,就这也不罢休。不知道他们和青蛙是不是撞车过,哼!因为只有他们全都回家了我们女孩子和妈妈们才有机会也下去。有既便少,但还是有女人会半夜里,穿着背心大花短裤泡进涝池里。我试过,不过不等水到大腿处,水一漾一漾的,便晕眩,所以我从未真的下过涝池。听大人说,下面的淤泥会把人脚巴住的。
故而乡亲们会在一定的时间“淘涝池”。就是大家拿着铁锨水桶类的工具,清理一下涝池底的淤泥。这个工作常常是在水不是很多的时候进行。
涝池,对我们偌大村子的功劳很大,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那时候南北大小两个涝池和几口井,村子在方圆七里声誉鹊起,人才辈出。我想,和水的充足有着极大的关系,一定是。古人迁徙,都会傍水而居,就连现在,发达的城市大都是沿海地带。村里人和善,周边小村庄的人到这里拉水,没人阻止。特别是干旱时节,人们会从它这里要么肩挑,要么用拉水车,一担担,一车车地去浇地。它也枯竭过,剩那么个底底,池底一层层的皮卷起来,像人干燥不已的皮肤,看着有饥渴感和窒息感。机关如此,也有人蹲下来拿着舀子耐心地一点点地“偏”(舀的意思,但由于水浅且混浊,只能一丁点一丁点地舀)进水桶担回家。
后来,人们有了水窖,渐渐就把它省下了,再后来,它占地面积大,也有吞噬过生命的记录,加上时代的需要,它便被填平了。也是,它只是被填平了而已。
作者简介
雷小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四年,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一些公众平台。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管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