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那的读音与字形
阅读本文之前,请先投个票。
收到一位小伙伴的信息,说家里娃娃的老师,要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那”读作nà,要求我写写这个字。遵嘱执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池塘里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呢?或者是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下一句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源头处的活水在源源不断地输入。显然,这是个问句。“那”读作nà的时候,用作指示代词,比如,那里,那儿,那边,那棵树,那地方等。也用在问句中,比如“那是个谁?”不过,这里的“那”依然是指示代词,“谁”才是疑问词。也用作连词,比如“那么,你就好好努力吧!”
总之吧,在现代汉语中,“那”这个字,就不表示疑问。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个注释:那,旧同“哪”。
“哪”表示疑问。“哪一位?”“哪几个?”“哪天交作业?”总之,经常出现在口语中,哪个,哪里,哪门子,哪怕……
“哪”这个字形,出现的还不算晚,《康熙字典》记录,在《集韵》中就有了。不过,不表示疑问代词,另有他用。
只是,这个字义不常用,占用了一个字形,有点浪费,五四那批学者们考虑到“那”一个字承担了那么多读音和意义,太累,就借“哪”来做了“那”的分化字,承担了“那”读作nǎ 的那个读音。伴随着汉字的规范,“哪”成为了表示疑问代词的那个规范汉字。“那”读作nǎ,现代汉语词典就注释为“旧同哪”了。
汉字之间这种相互调剂,相互借用的现象并不鲜见,因为能够协同合作,所以才能活到今天,对于我们也未尝不是个启示。
话说回来,既然“哪”是五四时候才取代了“那nǎ”,那么,“问渠那得清如许”中,“那”当然应该读作了nǎ 了。不用有丝毫怀疑的。
这样的读音,比如著名的李波小妹中: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逢。
王绩的《古意》中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在这些诗中,都读作nǎ。
这个音,为什么不从了现代汉语的读音呢?
因为,从意义上看,表示疑问;
那么,为什么不考虑格律呢,因为无论是上声还是去声,都是仄声。
并且这个位置本身也要求是仄声,所以,考虑了意义。
大家一定又想起了“一骑红尘妃子笑”,骑的读音了,为什么不也从了旧读呢——我解释不了了,因为我自己依然读作ji4.
读音的问题,很多原则,让人凌乱,我也一样困惑。最后,就从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