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复旦大学《Nature》成果登上《新闻联播》

编辑推荐:你有设想过“穿”在身上的显示器吗?融器件功能、纺织方法、织物形态于一体,在我们穿的衣服上浏览资讯、收发讯息、事件备忘……日前,复旦大学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近期被《新闻联播》报道。

显示器,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将显示器集成到纺织品中,为智能电子纺织品,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这是可穿戴技术的终极目标,有望改变人类与电子设备交互的方式。显示纺织品的作用,是架起人机交互的桥梁,例如,它为有语音或言语障碍的个人,提供了实时交流工具。很早之前,人类就已经报道过,能够通信、感应和供电的电子纺织品。然而,具有功能性、大面积显示功能的纺织品,还没有实现,因为要获得既耐用又易于在大面积内组装的小型照明单元,挑战性很大。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的陈培宁&彭慧胜等研究者,报告了一个6米长,25厘米宽的显示织物,包含5×105电致发光单元(EL),间距约为800微米。可以聊天导航、水洗折叠!相关论文以题为“Large-area display textiles integrated with functional systems”发表在Nature上。更多精彩专业视频请抖音搜索"材料科学网"。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95-8
显示设备,已经从刚性面板发展到柔性薄膜。然而,电子纺织品的配置和制造,与传统的薄膜设备不同,例如,目前用于制造柔性显示器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一方面,纺织品由纤维编织而成,形成粗糙的多孔结构,可以变形并适应人体轮廓。另一方面,OLED是通过,在阴极和阳极电极之间,沉积多层半导体有机薄膜制成的,这些薄膜被放置在玻璃或塑料等平面基板上。因此,当附着在纺织品的粗糙和可变形表面时,这些薄膜装置往往表现不佳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在适合编织成柔性展示纺织品的纤维上沉积有机薄膜,也非常困难,因为这些薄膜太脆弱,无法承受编织过程中的摩擦。用于制造OLED的蒸发法,不适于大规模制造纤维电极。
更重要的是,因为OLED中的光发射,依赖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载流子注入和传输,编织经纱和纬纱不能为照明提供,足够高质量的电极和半导体层之间的欧姆接触。尽管光纤、聚合物发光电化学电池纤维和交流电致发光纤维等纤维发光器件,可以编织到照明纺织品中,但它们通常仅能显示预先设计的图案。不能根据输入的数字信号,动态地实时控制像素——如在标准的显示应用程序中,如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是一个相当大的限制。
研究者利用电场驱动的ZnS磷光体器件,编织了一种显示织物。与OLED器件不同的是,分散在绝缘聚合物基体中的ZnS荧光粉,可以通过在聚合物基体上交变电场来激活。这种电场驱动的设备,只需要纬线和经线之间的空间接触就能发光,这使得它们在本质上经久耐用,适合大规模生产。
研究者制作了一个6 m× 25 cm(长×宽)的大面积显示织物,包含大约5 × 105个EL单元(见动画1)。600 EL单元发射强度的相对偏差变化<8%(图1c, d)。如此微小的强度差异表明,这些纤维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大面积展示纺织品。经过1000次弯曲(图1e)、拉伸(图1f)和挤压(图1g)后,绝大多数EL单元的强度保持稳定(变化<10%)。而且,绝大多数EL单元在不同方向反复折叠后,强度变化幅度均为15%,且在每个方向折叠10000次后,EL单元在折线处的强度保持稳定,具有比传统薄膜显示器优越的耐久性。研究者还通过在ZnS荧光粉中掺杂不同的元素,如铜和锰,得到了具有均匀间距EL单元的彩色织物(图1h)(图1i)。基于纺织品的项目区,研究者获得了平均亮度122 cd m-2,与商业平面显示器(100-300 cd m-2)相当。
图1 显示织物的结构与电致发光性能。
图2 显示织物导电单元的表征。
图3 综合纺织系统的应用场景。
综上,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功能性的大面积展示纺织品,通过将导电和发光纤维与棉纱编织在一起,直接在纺织品内部形成EL单元。研究者的方法简单,可以将键盘、电源等其他电子功能编织到织物上,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纺织系统,适用于各种应用。由于纬纱和经纱的网状结构,研究者的显示织物中的每个EL单元,都可以通过驱动电路以可编程的方式,进行识别和点亮。研究者证明了这种电子纺织品,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通讯工具。随着更多功能的整合,这些“智能纺织品”,可作为未来的通信工具。(文:水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