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到技校的学生,现在怎么样了
2008年,他以全省理科第五名、高考66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这样的孩子,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骄傲啊!
先别着急骄傲。
大学期间,这个孩子非常痛苦,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转专业。然后,他决定根据自己的兴趣转学去一所技校。
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会疯掉吗?
反正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我不疯也会大病一场,外加上大闹一场,不对,会大闹好多场。
辛辛苦苦地考这么高的分数,在无数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迈入中国最高学府。然后,你突然间说自己对所学不感兴趣,你喜欢数控机床,喜欢动手操作,然后,去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想不通,我实在是想不通:你怎么就学不进去呢?怎么就不能坚持努力呢?这可是北京大学啊,兴趣可以慢慢培养啊!
以上是我代表家长发的牢骚。
实际情况是,在这个孩子的极力劝说下,家长最终也无奈地同意了孩子的要求。2012年,他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成功转学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他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去技校的青海省的高材生——周浩。
如今,距离转学已经八年多了,现在的周浩怎么样了?
知乎上突然对周浩的事情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然后,我才得知周浩现在的情况。
以下是我从知乎上截取的周浩同学的自我陈述。
2012年,我怀揣着对数控加工专业的浓厚兴趣和憧憬,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从北京大学退出,转学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在导师的带领下,我钻研理论,拆装机床,抱着不实现目标不罢休的信念,完成了两年技师班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实现了技能水平的飞速提升和全面的成长。在201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项目中,我获得了高技组第一名。从数控技能零基础的学生成长为全国冠军,我终于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实现了我的技能成才梦。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成就了今天的我。
现在,我已留校成为一名光荣的技工院校教师,并在北京市化学工业集团、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北京。
周浩用自己的勤奋和才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不愧为青海省理科第五名,不愧为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是知乎上人们评论周浩比较多的语句,但是,我想到更多的是周浩的勇气和魄力,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包容接纳等问题。
周浩没有因为去了技校就变成了loser,他依然优秀,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走着自己愿意走的道路,并且走得坚定踏实,可以想见,他以后还会更加优秀。
周浩的结局是一个喜剧,但是,也许因为这样的喜剧太少了,我却由此想到了更多的悲剧。原谅我又一次揭开了那些也许已经结痂的伤疤:
那么多名校的博士硕士自杀,有多少家庭陷入了巨大悲痛和悔恨之中。
有太多人在问这样的问题:“压力大,为什么不退学?有勇气自杀,难道没有勇气退学吗?”
有专业人士做了这样的分析:
博士退学的选择也会面临来源于社会的压力,从小到大的天之骄子,别人家的孩子,大家的榜样,突然读书读了十几二十年没个结果,退学了,就化作了“读书没有用的反面教材”。
父母与亲友多年来望眼欲穿的期望落空,自己二十年的努力白费,这些巨大的阴影都会让很多人的博士硕士退学成为不可能的选择。
其实,这些选择极端方式走上不归路的名校研究生,在心理上都出了很大问题。而且这样的事在高校里并不是极少发生的个例。
有一个博士告诉他的朋友自己的心理状态:要么死撑,要么死,这两个念头每天都在脑海里打架。
那么,我们就需要问一系列扎心的问题: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一个能够考上名校硕士博士的高智商优等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到底在其中做错了什么?
尤其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周浩能够做到的,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做不到?这些本来可以有更多选择的优秀人才,为什么不去求助家长?为何不去求助老师?为何不去求助心理专业人士?
这些问题,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也并非能够在这篇文章中说清楚,或者,我也没有能力来分析的多么深刻,但是,自不量力的我,还是想从这些悲喜剧中给家长们一些提醒:
不要觉得你真懂孩子,无论孩子是优秀还是普通,家长尽可能多给孩子宽松的教育环境;
无论孩子生命中遭遇了什么,都要让他知道,父母是孩子永远的港湾,随时可以接受伤痕累累的驳船靠岸;
一切都可以改变,父母可以改变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也可以改变自己的道路,无论如何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
但愿更多的孩子可以像周浩那样,能够有勇气找到自己人生合适的位置;但愿更多的父母可以成为开明睿智的家长!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那就点“在看”吧。
我是涛声依旧,每天都在絮叨家庭教育的话题,但愿没有让大家厌烦,因为我实在不愿再看到听到家庭悲剧的诞生。祝愿每个家庭都能和谐美好,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