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浙江(七)----《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7

《吴越春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於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遯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县南湖北有陈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陈音,越王问以射道,又善其说,乃使简士习射北郊之外。按《吴越春秋》,音死,葬于国西山上,今陈音山乃在国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连衍相属。

越王都埤中,埤中是越王允常的都城。孟文镛、方杰等学者根据《水经注》和《会稽记》所载,推测埤中地望当在今诸暨东北湄池区阮市至店口一带。考古资料显示,今阮市镇的柁山坞村,白浦村、下檀村等地,分布着密集的烧造越式器印纹硬陶的窑址(或称制陶工场)。在柁山坞山咀前后的坡地上,离地面0.6-0.8米深处的土层中,有大量印纹陶整器及残件出土,纹饰有米字、网纹、方格、席纹等器形有鼎、罐、罍等生活用的炊器及盛贮器为主而且器形比较大。全诸暨数阮市一带的遗址,窑址为最多。特别是在柁山坞村口的水田里已发现春秋战国遗址,这种遗址,往往是部族聚居地的衍生。发现制陶工场遗址表明这一带正是越部族聚居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伴出的木构件多带榫卯结构。估计一旦经过科学发掘,不难揭晓这个“允常之都在诸暨埤中”的谜底。[1]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桥驿教授,在88岁高龄接受钱汉东先生釆访时说:诸暨是越国古都,尔后由句践迁都绍兴。无余建立越国时,距大禹治水只有一百多年,会稽山以北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米左右;在第三次海侵时,如同余姚河姆渡的古村落一样都还淹没在波涛之下,是一片浅海;而诸暨浦阳江沿岸的河谷平原海拔都在10-20米,均处于海平面之;因此在4000多年以前,於越部落只能选择海平面以上地势较高的地区,作为他们生存的家园;为祭祀大禹的方便,无余选择会稽山以南的埤中作为居所。陈桥驿教授说:埤中作为春秋时越国的早期都城,故址应在今诸暨市北的阮市镇与店口镇一带;《水经注·浙江水》有记载,特别是《四库全书》中记载很清楚;这说明越都埤中为无余所创建。(上述图文摘自越国古都埤中在阮市愚湖之 暨阳铁拐艺文工作室 2017-08-23)

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秦改为山阴县,会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始以山名,因为地号。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北界,山阴康乐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吴,故北其门,以东为右,西为左,故双阙在北门外。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句践所造。时有越之旧木矣。州郡馆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时故物。句践霸世。徙都琅邪,后为楚伐,始还浙东。城东郭外有灵氾,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又有句践所立宗庙,在城东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害涧延流,尽泉石之好,水流迳通。

大越之国(山阴县、会稽郡治),曲英杰推测,山阴大城平面略呈南北扁长方形,东北城角、西南城角向内折曲,东南城角向外凸出。其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扣除西北角所缺(府山长约800米),四边长度相加得8200余米,与《越绝书》所记“周二十里七十二步”基本相吻合。[2]林华东推测,原山阴大城西城墙可能自句践小城(今府山一带)南城墙沿绍甘公路至鲍郎山一带,南城墙当在绍兴人民大会堂至浙江涤纶厂宿舍一带,东城墙可能自浙江涤纶厂宿舍转向花园阪、福利院、黄琢山至五云门一带,北城墙可能在小江桥以南、大城湾向西一带。[3]孟文镛、方杰认为范蠡构筑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是根据当地的山岗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而建成的。根据文献记载,绍兴当时有九座孤丘,即种山(府山、卧龙山)阳堂山(鲍郎山)、怪山(塔山)火珠山、蛾眉山、蕺山、白马山、彭山、黄琢山。(关于九山方位,现存墨润堂石印《绍兴府城衢路图》有明确记载)虽然阳堂、火珠、蛾眉、白马、彭山、黄琢诸山均已泯灭,然而最高的种山、怪山、蕺山犹存,三山鼎峙,屹立城中,成为这个古都近二千五百年来绝对稳定的地理坐标。可据此以探寻山阴大城的范围。他们推测山阴大城的城垣,其西面可能起自拜王桥附近,往南止于阳堂山麓,今绍兴茶厂在城内,而今绍兴师专在城外。因为绍兴茶厂曾出土有大量的印纹陶、原始青瓷片及残青铜器等,而绍兴师专一带则为低洼地和风则江。南面可能起自阳堂山麓,往东经今和畅堂、咸亨大酒店、稽山中学、浙江涤纶厂宿舍,止于罗门。因为一是这一带曾出土有不少印纹陶、原始青瓷残件,二是《嘉泰会稽志》卷十载:箪醪河“一名投醪河,《旧经》云越王勾践投醪之所。或又名劳师泽。”这条投醪河应在山阴大城的南城墙之外。《嘉泰会稽志》卷一引《图经》云:山阴大城“城南近湖百许步”,即离今罗门港(南大港)当有百步之遥。东面可能由罗门往北,经东郭门五云门都泗门,止干大城湾。在今沈园缪家桥花园畈等东城墙内曾出土有印纹陶片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可以佐证。至于北面《越绝书》云“不筑北面”,《吴越春秋》云“外廓筑城而缺西北”,看来北面没有城墙。据《嘉秦会稽志》卷九载:“勾践故城东北三里有山曰蕺,蔬类也。传云越君所嗜,常采用于此,遂用名之”,说明蕺山在城东北三里。又从今绍兴第一中学曾出土的春秋战国青铜器刀、矛、削、铲多件,以及体育场出土的印纹陶、原始青瓷等情况看,山阴大城北面的范围可能由大城湾往西,包括今东大池以南、小江桥河沿新河弄以南地区。而蕺山、白马山、彭山均在城外。[4]

山阴大城的城门 ,《越绝书》云“陆门三、水门三”(明万历吴琯《古今逸史》刊本为“陆门二,水门三”)。有文献可考者仅东郭门、雷门、北郭门,余均失载。东郭门,据《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古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看来东郭门既有陆道,又有水道。北郭门,据《越绝书》卷八载,“勾践之出入也......去从北郭门,炤龟龟山”,“北郭外路南溪北城者,勾践筑鼓钟宫也”。此门当在城北,很可能在大城湾一带。雷门,即今五云门《水经注·渐江水》载:“阙北百步有雷门,门楼两层,勾践所造,时有越之旧木矣。”《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云:雷门“勾践所立,以吴有蛇门得雷而发,以表事吴之意。”《嘉庆山阴县志》卷五云:“正东曰五云门,古雷门,勾践所立”。[5]

震泽,古泽薮名。又名具区。即今江苏太湖。《尚书·禹贡》: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即此。[6]

甘滂,地望约在今绍兴皋埠之阳浜村 (高阳村与甘滂村 ),傍镜湖。[7]

浙江又北迳山阴县西。西门外百馀步有怪山。本琅邪郡之东武县山也,飞来徙此,压杀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曰怪山。亦曰:越王无疆为楚所伐,去琅邪,还浙东,东武人随居山下。远望此山,其形似龟,故亦有龟山之称也。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川土明秀,亦为胜地。故王逸少云: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

龟山(怪山),在今绍兴市区南部。相传该山在越王勾践时,一夕自琅那东武海中飞来徙此,故一名飞来山,又名怪山.因山麓旧有宝林寺,故山又名宝林山.上有应天塔,今称塔山。该山现已建为塔山公园。游台建于龟山之上,见于《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已如上列.游台即灵台,见于《吴越春秋》、《水经注》。[8]

浙江之上,又有大吴王、小吴王邨,并产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馀众,栖于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吕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许慎、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江之西岩有朱室坞,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谓此也。

大吴王、小吴王邨,“邨”,《说文解字》:“地名,从邑,屯声。”段注:“本音豚,俗读此尊切,又变字为村。”梁顾野王《玉篇·邑部》:“且孙切,地名。亦作村,音豚。"又《集韵·魂韵》:“村聚也,通作邨。”《正字通·邑部》:“墅也,聚落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邨,《广雅·释诂四》:'邨,国也’。此'邦’之误字。后世用为村落、乡村。”从上引历代字书有关“邨”字的解释,“邨”似经历了一个从“地名”“邦名”到“聚落”的演变过程,或可昭现汉唐时期村聚形成的某些事实……《水经注疏》卷40渐水》: “浙江之上,又有大吴王、小吴王,并是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今悉民居,然犹存故目。守敬按,……华氏《考古》云:有大吴王村、小吴王村,并是阖闾、夫差伐越所舍处也。这是所见的几条关于“”的史料。同一时期,“村”字出现了,且渐有以“村”代“”之趋势,至后世,绝大部分被改为“村”字[9]

朱室坞,《水经注疏》引《一统志》载:萧山县东北三十二里,洛思山下,有朱室坞;《读史方舆纪要》:洛思山,在县东四十三里。下有朱室坞.。

浙江又东北迳重山西,大夫文种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楼亭,亭本在山下,县令殷朗移置今处。沛国醒俨,避地会稽,闻陈业履行高洁。往侯不见。俨后浮海,南入交州,临支遗书与业,不因行李,击白楼亭柱而去。升陟远望,山湖满目也。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

重山,又称种山、卧龙山、府山,在今浙江绍兴西北,是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所葬之地。文种墓位于府山东北隅。《越绝书》:“种山者,句践所葬大夫种也。”《吴越春秋》:“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墓于1981年重修。东北向,圆形,块石叠砌,高1米、周13.20米,黄土封顶。墓前建有石亭,单檐歇山顶。亭内碑高2.40米、宽0.80米,阳面镌“越大夫文种墓” ,阴面刻重修文种墓碑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楼亭,在今浙江绍兴市城区西北隅卧龙山(府山)上。李白《赠僧崖公》有“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10]

三吴,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著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详。其后说法不一: 《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相当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宁波一带.[11]

浙江又东迳御儿乡。《万善历》曰:吴黄武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隋地便能语,云:天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因是诏为语儿乡非也。御儿之名远矣,盖无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凿耳。《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御儿是也,安得引黄武证地哉?韦昭曰:越北鄙在嘉兴。

御儿乡,越地之北界,《越语》称“至御儿”,韦注:“今嘉兴御儿乡是也”;《越绝书》称“至就李”,《越绝书·记地传》日:“语儿(御儿)乡,故越界。”同时据《越绝书·吴地传》知语儿与就李乃邻近之地,所以《越绝书》谓“就李”、“语儿”皆越界。就李即携李。大多数学者认为携李在嘉兴。那么,《越语》与《越绝书》所记越地北界是一致的.[12]


[1]孟文镛、方杰:越国古迹钩沉,绍兴师专学报  期刊   1993  第3期 

[2]曲英杰:《越城复原研究》,《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3]林华东:《越国都城探研》,《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

[4]孟文镛、方杰:越国古迹钩沉,绍兴师专学报  期刊   1993  第3期 

[5]孟文镛、方杰:越国古迹钩沉,绍兴师专学报  期刊   1993  第3期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张仲清, 贺知章生平小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8]孟文镛、方杰:越国古迹钩沉,绍兴师专学报  期刊   1993  第3期 

[9]章义和:关于南朝村的渊源问题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

[10]来源:《李白大辞典》

(0)

相关推荐

  • 绍兴,江南的风骨

    绍兴地形比较复杂.处在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的交接地带,往北是杭州湾,可以通海.境内会稽山自西南向东北横跨,分水浦阳.曹娥两江,是绍兴的脊梁. ▲ 绍兴在浙江的区位示意图.制图/伍攀 无论在地形上还是文化 ...

  • 英雄也要知道“出处”

    英雄也要知道“出处”

  • 绍兴,藏着李白的“诗与远方”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绍兴自古多美景.会稽山阴的兰亭,有崇山峻岭,有茂林修竹,更有流觞曲水,美不胜收.若耶溪则风景优美,又是西施浣纱之地,也是文人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98,会夷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通路,<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塞也."吴古故"后面肯定脱漏了一个字,有人认为是" ...

  • 六个“府”字,写尽古城风流

    跨入花甲门槛前后,老同学逐一卸妆退出表演舞台.少年旧影依稀在,游子常梦家乡土,在先后十余次聚会中半数以上选址在绍兴,尽管其中不少同学已经家无亲友,不识乡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每次返乡总带着一种亲切感.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初稿)--《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卷四十 ○渐江水 A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十)----《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2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九)----《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2 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八)----《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2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溱山阴是也. 柴辟(亭),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汉书·地理志> 会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六)----《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2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五)----《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四)----《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 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山下有钱唐故县. 灵隐山,又名灵茆山.仙居山.位于杭州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三)----《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唐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王莽之末治也.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 钱唐县,西汉的钱唐县应该在灵隐山下.最重要和最明确的证据来自刘真道(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二)----《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B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浙江迳县左,合馀杭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东有郭文墓,晋建武元年,骠骑王导迎文,置之西园.文逃此而终.临安令改葬之.建安十六年,县民郎雅作乱,贺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