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无胆英雄张伯礼,谈中医与人参

有这样一位中医药知名院士,他年过七旬,老帅出征;深入病房,参与诊治;积劳成疾,在武汉抗疫一线做了急性胆囊炎手术。

他,就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17年前,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未改,“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17年后,72岁的他与武汉“肝胆相照”,累到病发的他,把“胆”留在了武汉。

1月27日,张伯礼刚到武汉时,形势非常严峻复杂。随着确诊患者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他和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写了请战书,提出中医药进方舱,中医承包方舱医院救治任务。中央指导组同意后,他们就组建了第一支中医医疗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

“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收治四百多名患者中,没有一个转为重症的,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张伯礼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

中医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有重要效果,在张伯礼看来,有说服力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病人痊愈的时间缩短,因为它是自限性疾病,通过中药的干预可以缩短时间;第二是轻症转为重症的转化率极低。

张伯礼表示,对于轻症患者,大量实践都证明,中药可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药注射剂都是通过上市后再评价的,安全性都有保障。同时,他也强调,对于重症患者,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生命支持也必不可少。经历了非典与新冠肺炎,让我们一起回顾白衣英雄张伯礼院士关于中西医结合、关于中国中药优势、关于药材道地性等的精彩论断。

中医的底气

如果没有17年前的“非典战争”,就没有今天中医的底气。17年前,中医治疗SARS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激素用量相对较低,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诊疗中,中医诊疗在短时间内提出了诊疗方案,取得不错的效果。

中西医不分你我,谁有办法谁上

医疗队里的中医西医不分你我,谁有办法谁上,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时候,往往是局外人在争论中西医到底谁强谁弱,谁优谁劣,既无聊又无意义。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优势互补,人命大于天,能救命才是最重要的。

中医和西医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战友

中医和西医,都是保证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两者各有优势、各有所长,应互相包容与学习、取长补短。二者绝不是截然对立,更不是敌人和对手,而是保证人类生命健康的战友,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疾病。

中医治疗在于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

得不得病,是病毒和机体免疫力博弈的结果。如果人体抵抗力强,就不容易得病。中医治疗往往不是着眼于病,而是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恶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国的中药有三个优势:有理论、有炮制、有配伍

古代的欧洲也用草药,现在欧洲的草药也用得很多,占全世界销售额的40%左右。现在的非洲和东南亚的国家,他们也喜欢用草药。我们常用的阿司匹林也是从柳树皮里提取出来的。中国的中药有三个优势:有理论、有炮制、有配伍,西方国家没有。恰恰是这三个优势保证我们中药长久不衰。现代工业革命不但没把中国中药挤垮,还推动我们发展。很多人从单味药里搞出了好药,像发现“汉防己碱”对埃博拉病毒有好的效果,青蒿素对疟疾有好的效果,雄黄制剂治疗白血病等,从桑枝里提取了桑枝总碱,降糖的作用就很好。在益母草里面提取的益母草碱对中风病也是很好的,都应该鼓励。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新药研究。

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药材具有“抗逆性”

种药材不像种粮食,大肥大水是长不出好药的。很多野生的中药材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具有“抗逆性”,为了抵抗恶劣环境分泌出特殊的代谢产物来支撑生长,这种特殊代谢产物,就构成了药材药效的物质基础。为什么东北高寒地区的人参,药效都好于其他产区,道理就在这儿,这就是药材的“道地性”。

人参只能在东北种,那才是好的人参

全国到底有多少地方适合种药材,道地产区是哪里?前些年报道的,把人参拿到海南岛去种,长得又白又胖,但药效差,就是人参萝卜,那就没有意义。人参只能在东北种,那才是好的人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