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种花诗《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杏栽桃拟待花

白居易的种植情怀,杨柳桃杏樱花,他待过的地方,经营绿色与花海

我有时候常常在想,如果白居易不做官,他最合适做什么?我忽然笑了一下,最适合做农民。

白居易老家在太原,他生在新郑,但是童年和少年,他长在安徽符离的乡下。他不是名门望族,父亲做官长年不在家。母亲倒是逼他读书,但显然白居易更爱符离这种幽静缓慢的乡间生活,这里还有他的玩伴,邻居湘灵,青梅竹马,他的快乐也是农村孩子的,在青草里打滚,看着树木成长,地久天长。

所以十六岁的白居易写下的诗句和环境有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孩子气的视角与农村的浪漫,那草总会再绿,无论经历什么。这种非他出生地的故园和故土故人之情,影响了他的一生。

如果不是父亲早逝,白居易可能还是维持着一种他喜欢的慢生活,和湘灵恋爱,争取父母的同意。但是父亲死后,焦躁的母亲把白居易的功名看得比天还重。白居易28岁才中进士,从某种角度上讲,他屡战屡败,并不是和元稹一样特别聪慧和天才的人。白居易有些脆弱的一面,怯生,重感情,支撑他这漫长科考岁月的,是符离的女孩子湘灵,她那青草一样朴素的爱和等待。

这个女子身上,有着让白居易最安心的家园感。

但是由于跋扈母亲的阻拦,最终这对鸳鸯还是分散了。白居易36岁才结婚,他拥有了皇帝的信任,成为翰林学士,但失去了爱人和童年少年的安稳。他用《长恨歌》抒发自己的感情,我对你的爱,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母亲死,白居易也没有太多的悲痛,因为母亲在湘灵这件事上对他伤害极深。是她亲手毁掉了白居易内心最安稳柔软的家园。

43岁那年,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如果湘灵的离开刺激了他的精神,那么被皇帝无情贬谪,则动摇了他对事业的追求。他保留着湘灵给他做的赶考的绣花鞋,鞋子上的花草都已经霉坏了。过去之事不可追,而前途又茫然,他忽然想起童年种草种树那种单纯,又或者是怀念和湘灵一起的少年时光。如果他不是远离符离,和湘灵最幸福和清苦的日子,也就是种田种树吧。湘灵已经远离了,但种树的那种仿佛从孩子气就生根在手掌里的那种感觉,随时触动着他。

白居易在东溪开始种柳树。

“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松柏不可待,楩楠固难移。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无根亦可活,成荫况非迟。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东溪种柳》

实际白居易在长安公事繁忙,且居所狭小,并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方种植,他每天兢兢业业上班,和皇帝讨论的都是形而上的大问题。此次贬谪他颇不能适应工作和生活的改变,种树是转移各种苦闷的一种,他一个人完成巨大的植树任务简直是负气而为。

他拿着斧头,看见略微合适的树干和枝条就砍了下来。而且东溪应该很有些长度,白居易就像一头壮年的牛一样刨土,把大的根埋在岸上,把稍微小的枝条,插在水边。这套动作倒是熟练,让我想起他十六岁的春草诗,白居易对农村种植虽然生疏了,但底子还在。

最后他说了实话,我至少要在这里三年闲着也是闲着,为了避免心里长草,我还是将力气用在种树上吧。至少,我能有一点家园感。

但是种树改变了白居易的心情。开始是愁被皇帝冷待,但是不久之后,他发现找回了自己。他就是那个离不开土地的农民,看见树木花草欣欣向荣,那种在仕途官场中久违的平静又回了。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唐·白居易《种桃杏》

三年之后,白居易调任四川忠州刺史,他没有之前刚做江州司马的苦闷,反而有主动感,学习潘安的方法,带领人民种桃花和杏花。他身为朝廷的官员自然不能挑选到家乡就任,他被皇帝冷待,自然猜测不了君恩。但是在江州他看到柳树成林的壮观,在这里他将植树发扬光大。

他用自己的钱买花苗,只要是能开花结果的树都要。亲自扛着锄头,引渠水灌溉。

他说自己大概会在忠州呆上三年,那么可以看到果树开花。而且此地的人不爱种花种树,浪费了如此好的土地,我在此地种花,也是劝导他们改变一下不种树的作风。而且作为官员,你只有会养活树,才知道怎么养活人民。说的和做得都非常接地气。

这首诗有个警句,就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安心即是家。”

从白居易来讲,自己营造一种童年少年时代的家园感,可以让身心松弛,而且植树种花这件事,是利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而白居易不遗余力沉醉在泥土和劳动当中,是一种精神的修复和回归。

对于更多的人来讲,安心即是家,是做充实而有意义的事,不虚度时光并获得存在感。

白居易最可爱的是,他对种植上瘾。

在忠州种花,并没有待三年,两年之后就调往京城,重新回到朝堂。这次又该白居易不适应了。原来是不适应做地方官,现在是真不适应做神仙打架的朝官,因为除了头脑风暴就是唇枪舌剑,白居易强烈请求做地方官。于是他来到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的种植那真是大手笔,改造西湖,遍种杨柳,种植荷花,将西湖打造成人间天堂。既然家乡回不去,白居易将这里做成养老地。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这两首都是白居易咏杭州的名句,该他得意,因为那杨柳白堤就是他亲自改造打造。打造了杭州宜人之居,人间天堂。且西湖经过疏浚,不但养活草木,更养活一城的人民。回到他当初写的,养民和养树,是一个道理。

白居易最终成为唐朝著名的养花高手和园林专家,其实他更是优秀的父母官,但本文不做这方面探讨。

单就他的诗,白居易养过牡丹,白莲,紫薇,竹子,荔枝,桃李,樱桃,桂树,松树,柳树等,其中还有从山里移植到山樱花,将他带到京城的庭院,被认为极有可能是日本樱花的唐朝的源头。在他晚年,京城中但凡有花,就有人邀请他去做客,让他鉴赏,比如令狐楚家从山里移植的白菊花,要让白大专家过目。

有时候我想,如果白居易没有当官,他一定是个勤快而聪敏的农民,和湘灵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湘灵的离开,让白居易曾经有过悲伤而迷离的岁月,但是他用一种近乎农民一样对土地和树木的依恋,最终走出了伤感。

这应该是人生对他失落的某种补偿,也是他自己努力有寄托得来。他一生待过的地方,都经营绿色和花海,是春风吹又生的绿草的绵延,也是对湘灵的另一种永恒的思念吧!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