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读经教学思考笔记
我们这个读经班是亲子读经班,父母要有一方参与进来,这就就是亲子共学。这个共学不仅仅是在一周一次的课堂上,更是在每天的诵读作业中(在家度,家长监督,家长在群里打卡)。平时是周六上午读,一个半小时,大课和小课结合,诵读为主,讲解和分享为辅助。寒暑假有集中读经,每个家庭制定寒暑假诵读计划,几乎是每天读经。诵读的目标是书读百遍,自然背出来。
这次寒假,只有六分之一的同学坚持了每天读经,大部分同学是坚持一段时间就懈怠了。三个同学里,只有一个同学读起来有些快乐,剩下两个一个很痛苦,一个有些痛苦。大部分自然懈怠的同学,都觉得寒假里读经很没意思,很枯燥,读不懂。大家对对背诵经典没有什么概念,也没兴趣。
我们为什么读经?首先是一个语境问题,这就是传统文化氛围的熏染。我们这个亲子读经班要经过至少六年的熏染,志愿者老师、家长、孩子都将进入这个这样的一个共学的氛围里。有退出,有补充,很稳定。
再者是一个文化探源的问题。我们华夏文化的精神源头在哪里?我们在经典里探源,这就需要老师的带领,理解经文。这个工作,在亲子读经班的课程设计里有这样的一个环节,但是权重过低,大家还是希望在课堂里多读一读,细思之下,这是什么呢?明明一周七天在家里也会读,为什么在课堂上还要读那么多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共学的氛围,孩子的坚持靠的不是对经典的理解,而是这样的一个共学的氛围。短期看这样很好,但是从长期看,还是有些问题的。之所以孩子觉得读起来枯燥无趣,就是大家不理解,不知道在读什么。
我们为什么读经?还有一个原因学道、行道、弘道的问题。这是根子,我们说在传统文化氛围里熏养,熏养什么?就是明道,而能志于道。探源,探求什么?探求道。那么也是明道而志于道。所以就想着在孩子五到十岁,体制教育的学业压力还不是非常沉重的时机,以及在最容易吸收学习思想文化的年龄,给我们的中国的小孩儿补上缺失的一课。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其生命力,能占一席之地,以期将来能成人,能挑大梁。
在开学第一课里,我和孩子说,我们这个学期就来解决一个问题“乐学”,学有所乐,不能那么痛苦。那就要明仁,仁能感通,内通于心、通于情,外通于文、通于礼。还不急着通于道,慢慢来。心情好,读经心情愉悦,做人做事有礼有节。这是我们这学期的目标。
怎么做?上学期里,浅尝了讲故事、讲道理、讲文字、讲礼仪、静坐,这学期再加点吟诵,以期激发孩子的兴趣。将文字这一方面,把趣解甲骨文,明文字源流,给加进来。偶尔加一下节气和古天文学。这就是在诵读后的讲解的时候,大概十五分钟的时间,加进来的小环节。
如今也在做论语的解析工作,已经到了第九篇了。是书院工作的一部分,这也是和读经班的教学是同步的。
开学第一课,这一些感想,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