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

一、作用类试题

【提问模式】

1.考查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如:

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有时候命题人不是直接问某个情节的作用,而是问安排某个情节的好处或者意图,其实质,仍然是考查情节的作用。如: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考查某种环境描写的作用。如:

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8年江苏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2019年全国Ⅱ卷: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Ⅲ卷: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考查某种物品、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在文中的作用。如:

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Ⅰ卷: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Ⅱ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Ⅲ卷:“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7年全国Ⅰ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题模式】

作用类试题往往可以从丰富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读者感受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2016·全国Ⅲ卷)“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作为叙述者,使作品更具真实感;作为衬托者,衬托主要人物;作为见证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揭示者,更好地表现主题。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使作品更具真实感的。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答题关键词】

交代(烘托)环境(身份、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 象征暗示

制造悬念 展开(概括、铺垫、转换、加速、集中)情节 照应下文(埋下伏笔) 故事波澜 读者兴趣(想象空间) 丰富主题(人物形象、内涵)

二、性格类试题

【提问模式】

1.单纯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如:

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Ⅱ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Ⅲ卷: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在考查人物形象中兼及人物性格特点。如:

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Ⅰ卷: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年江苏卷: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19年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

性格类试题往往可以从生活习惯、处事心态、自我追求、待人接物、对待大是大非问题的观点和立场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答案必须紧扣文本,对文本中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老范关心老汪,却不打听老汪的隐情;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容忍老汪媳妇偷庄稼。透过老范的这些行为,一个为人大方、友善,做事有分寸、识大体、能包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答题关键词】

老实本分 质朴善良 乐观开朗 幽默风趣 重情守信

热心助人 坚忍不拔 刚强不屈 善解人意 关心他人 有责任感 技艺精湛 执着隐忍 不拘小节 固执己见 爱慕虚荣 自高自大 刚愎自用 颐指气使 目中无人 胆小怕事 自私自利 斤斤计较 趋炎附势 见风使舵 行事鲁莽

三、技巧类试题

【提问模式】

1.考查谋篇布局和情节安排。如:

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Ⅱ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7年全国Ⅰ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有时从文本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甚至后记的角度命题,实际上仍是考查小说的谋篇布局或情节结构,如:

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6年全国Ⅱ卷: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7年全国Ⅰ卷: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8年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考查人物刻画的手法或技巧。如:

2007年全国新课标卷: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9年全国Ⅰ卷: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2019年全国Ⅱ卷: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考查相关描写手法或技巧。如:

2009年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2016年全国Ⅰ卷: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Ⅱ卷: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4.考查叙述方式或叙事视角。如: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9年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题模式】

技巧类试题往往可以从叙事写人手法、情节结构安排、谋篇布局、环境描写手法、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答题。

【典例分析】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小说情节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涉及前后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的内容和情节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因此,探讨对比艺术,是回答本题的关键。在做对比分析时,应把握好对比的角度。首先是两个场景的对比,其次是环境气氛的对比,再次是马里诺在不同场合的情态对比,还有人们对马里诺的不同态度对比以及马里诺在艺术中和现实中的对比,分别表现了这一艺术手法在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答题关键词】

(第一人称)叙述简洁、增强真实感 (第二人称)表达直接、亲切 (倒叙)结构紧凑、情节集中 (插叙)使情节完整、使形象丰满 (正面或直接描写)使形象生动传神 (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形象、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后扬、照应、伏笔、对比、映衬、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令人回味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主题 (语言)幽默风趣、庄重、委婉、含蓄、质朴、泼辣 (比喻、比拟)生动传神 (夸张)强调 (排比)加强气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