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小儿之病 治以和法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吴鞠通将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归结为“稚阴稚阳”。虽历代医家均言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但小儿还有一生理特点叫做“纯阳之体”。临床上,老师治疗小儿病同时考虑到小儿的这两个特点,常以“和法”为主,用药之性偏于温和,少见大苦大寒之品。老师常说:“小儿之体,少见大虚大实之候。”
病案一:李某,男,5岁。2012年12月2日就诊。
昨晚开始发热、咳嗽,服“肥儿丸”后腹泻。现症见发热,鼻流清涕,时作喷嚏。舌质红,苔心腻,脉象细弦。处方:柴胡9克,连翘12克,炒莱菔子9克,全瓜蒌9克,焦山楂12克,僵蚕6克,蝉衣6克,辛夷6克,桔梗6克,生甘草2克。3剂,水煎服,1剂分2次服,每4小时服1次。
药后热退,诸证愈。
病案二:赵某,女,2岁。2012年12月9日就诊。
发热3天,饮食欠佳,食后即吐。时有咳嗽,流清水涕,大便少。舌质红,舌苔偏腻,指纹淡紫,略出风关。处方:柴胡,连翘,炒莱菔子,全瓜蒌,焦山楂,僵蚕,蝉衣,浙贝母,生大黄,陈皮,生甘草。以上各药为中药房之免煎颗粒剂,除炒莱菔子、焦山楂、柴胡各2包外,其余诸药皆为1包。2剂,水冲服,1日之内分多次服尽。
第二日再来就诊,已不发烧,精神好转,能进食,但食欲欠佳。舌苔偏腻。处以祛湿顾护脾胃之品予以调理。
以上两个病案所开处方似乎大体相同,是什么方子?
小儿发热多兼内伤,老师常说“吃得多了,不消化了。”分析以上两张处方,似乎有保和丸的影子。况两案中小儿的舌苔均腻,用保和丸消食导滞,于理也通。难道是保和丸?
2012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的一段时间,门诊上“感冒”患者特别多,有似中医所说“疫病”,难道老师用的是杨栗山祛疫之方“升降散”?分析病案二的处方,僵蚕、蝉衣、大黄确实有升降散的影子,老师也经常去姜黄不用,代以炒莱菔子、全瓜蒌。难道是升降散?
如此说来,为什么重用柴胡?仅仅为了退热?为什么重用连翘?老师用保和丸经常不用连翘。老师治小儿病常以“和”法为主,难道这是小柴胡汤?
是的,就是小柴胡!
对于治小儿的小柴胡汤,老师常用的组方是这样的:柴胡、连翘、炒莱菔子、全瓜蒌、生甘草。因黄芩苦、大寒,易以连翘;因半夏有毒,且性味过燥,易以炒莱菔子、全瓜蒌。小儿热病少见大虚之候,故参、姜、枣皆弃之不用。
或问,病案中并无典型的小柴胡汤证的指征,为何用之?
小柴胡汤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其目标也在于一个“和”字。
又问,难道治小儿病不能用药性偏颇之品,若病之所需,又当如何?
答:小剂量使用,但整张方子须归于平和。
再来看一个病案:
王某,男,4岁。2012年11月23日就诊。
近1月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昨晚咳嗽严重,影响睡眠。平素纳食欠佳,大便正常。舌苔白腻不匀,脉象细缓。证属寒饮,治以温阳化饮,散寒通窍。方选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克,桂枝1克,干姜1克,细辛1克,五味子2克,姜半夏6克,生白芍3克,僵蚕6克,蝉衣6克,炒莱菔子9克,全瓜蒌9克,鸡内金9克,生甘草1克。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且看方中剂量1克,2克,3克,最多不过9克。然效果却极好,当晚即不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