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钻”的定义亟需完善,有效净化钻石供应链
三月伊始,世界钻石协会(WDC)向业内发出警告,要求从业者对来自中非的钻石做更深入的尽职调查,只能从KP(金伯利进程)认证的几个“绿色地区”进口钻石毛坯,以避免“血钻”的流通。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似乎只有中非还属于KP的“冲突钻石”(即“血钻”)生产国。2013年KP曾经取消了中非的(钻石贸易)资质,不过随后开放了若干个“绿色区域”,它们是确保受当地政府控制、无武装冲突的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非的“血钻”就此消失,或许它们正在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流通。
随着这次WDC的严正警告,国际钻石行业开启了新一轮针对“冲突钻石”的讨论。不少人认为,KP目前对于“冲突钻石”的定义过于陈旧,依然限于2003年制定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冲突钻石”仅仅指向那些将钻石贸易利益用于武装冲突的类型,而忽视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当地劳工权益、工作环境、童工等敏感话题。
在全社会对钻石行业透明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陈旧的定义显然是太狭隘了。WDC在声明中也明确表示,要求所有企业整合和净化供应链,以符合WDC的“新保障系统”(new System of Warranties),其中就包括了劳工权益、反洗钱、反腐败等内容。
公允的讲,KP在最近十几年里的作用是很大的,避免了全世界99.8%的钻石成为“冲突钻石”。但眼下的事实是,国际社会对于钻石的道德要求更高了,而KP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其他组织如RJC(责任珠宝协会)等都给会员企业设置了严格的条款,以确保买家不会拿到“有伤害性质的钻石”。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草率地否定KP的工作。事实上KP在针对其他方面的号召并没有停止,比如它在三周前投放了一段长达8分钟的视频,通过描述三个矿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改善矿区条件等等。只不过,业内确实有人担心,在寡头经济模式下,我们是否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那几个大企业身上,从而忽视了千千万万的“毛细血管”呢?
还有人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使KP扩展了“冲突钻石”的定义,就真的能通过贸易限制来改变那些“疏于管控的小公司”吗?我们未来将看到的,会不会还是一片“虚假的正规化”?
钻石供应链的“净化”,注定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改革的过程。它需要所有位于顶端的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来自末端消费者的觉醒和支持。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