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骤,解决碎片化学习问题》

碎片化时代,大多数人普遍的状态是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变多,阅读变浅。

在这种状态下,会让你发现,自己原本设定好的工作和学习、运动计划,都无法如期完成。

这是因为你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即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重复做同一件事,来管理互联网时代的计划,错配的原因,导致你经常无法推进计划而倍感苦恼。

这个痛点,在大部分人身上存在,这也是我研习和写下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意义所在。

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利用好时间?

古典老师介绍的四种策略——“加减乘除”,对我颇有感触,其中第一种和第四种是我比较经常用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把这四种策略分享给你,供你学习参考。

一、加:增加碎片时间价值

这种策略的原理是,充分利用你空闲出来的时间,比如把你平时在等人、候车、坐车的时间,利用起来。

坚持做几个月,你会发现那些原来自己口中所谓没时间做的事情,都在利用碎片化时间中,做完了,这就是为什么要与你分享这种策略的价值所在。

我在之前分享的《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解决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感》文章中,专门罗列了自己是如何使用“加”的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我把利用碎片化时间,概括成以下四种:

①如果有3~5分钟空闲时间,那么就安排看一篇文章或构思写文框架;

②如果有5~15分钟空闲时间,那么就听一节《得到》专栏课程;

③如果有15~30分钟空闲时间,那么就打开《微信读书》进行阅读;

④如果有30~60分钟空闲时间,那么就静心写一篇文章。

你也可以用“执行意图”工具——“如果(if)……那么(then)……”来提前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不同种类的空闲时间时,想要做哪些事情。

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和安排,不要只停留在大脑里的想,对大脑的过度依赖,就是对自己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只有记录下来,提前对不同种类做好预案,临场时,你才会自如的发挥。

没有提前准备的话,临场时,你只会根据自己本能做出习惯性反应,即不是刷朋友圈、看新闻,就是刷抖音,宝贵的时间就这样匆匆流逝而不自知。

二、减:减少切换成本

减少切换成本的本质是,集中问题、分类处理。

人的大脑很容易因外界的干扰分散注意力,集中处理的好处,就是减少这种状况发生,让你在做某件事上,更加专注。

人只有在专注的时候,做事才能高效,如果处于持续被干扰的话,情绪波动大,就难以做到自控,更难有高效的产出。

减少做事的切换成本,这点对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在罗列出一周工作计划和一天工作计划中,可以把同类事情放在一起集中处理。

这样做,不仅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会加深你对某件事情的理解。

分类处理的另一层含义,可以用主题式阅读来诠释,即把同类问题集中在一起研习,这样不仅可以对某个事情理解更加全面、透彻,亦能做到举一反三,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认知。

三、乘:多线程叠加效率

古典老师说:“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 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譬如:脑力与体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专研学习之余,可以听听音乐,或运动一下。

当我想阅读或写作,又感觉有些疲惫感时,我就会先听会儿音乐,让自己身心放松下来,心静下来后,再开启写作和阅读就更专注、高效。

另外,当我连续写作两个小时后,觉察大脑疲惫时,我就会切换模式,去跑步。

当我跑步完,冲个澡,在进入学习、做事,效率就会依旧高效。

所以,多线程叠加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劳逸结合的模式。

即只有在张驰有度的情况下,你才能在更长时间中,持续、高效的做更多事情。

否则,当你做完一件事后,精力殆尽,就会产生恶性循环的情绪化,丧失行动力。

最后,统计一天时间利用率时,发现并非高效和有所进步。

四、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

在这种策略上,我的执行思路与古典老师比较相似。

我会主动碎片化自己的大项目,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步骤:思考和执行 ,两者搭配使用,形成一个闭环增强回路。

比如要写一篇文章,我会先搭建写作框架,把写作思路格式化分为“开头—核心部分—结尾”三段落来谋篇布局。

在这个格式化下,我会先思考每个部分所要写的大致内容,稍作备注。当有大块空闲时间,我就会马上顺着思考的思路记录下来。

主动把任务碎片化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又能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

其策略本质是对大任务进行拆解,填补到每个稀碎的空闲时间里,最后再进行统合,完成任务。

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这是碎片化时代工作方式的一种模式。

分享这四种策略,不是告诉你每种都一定要掌握。

你可以把每种策略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经过自己检验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两种策略。

再进行专注地刻意训练,直到内化为习惯,再去考虑其他未被调用的策略。

世间没有所谓的“顿悟”,那不过是做了大量的学习和实践,由一段又一段的小渐悟累积而成。

成功学,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取决于你的认知。

如果你只看到成功语录的浅层意思,那就只能从中获得一种快感,它会麻痹了你的神经,削弱你的行动。

所以,你会认为成功语录是毒鸡汤,这么认为的人,可以说占整个群体中的80%,归因于懒于进行深度思考。

另外一部分人,他们听到成功语录时,不满足于快感,而是去分析这种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不断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知道挖掘出成功语录背后的行动指导,并用起来,最后就成为少数成事的人。

所以,不管学习什么知识,你都应时刻记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生活而服务。如果学习,无法落地行动,促进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那这样的学习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