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指纹鉴定,为何还要犯人按指印?专家:懂的都是聪明人/五千年前人类或使用指纹

古时候没有指纹鉴定,为何还要犯人按指印?专家:懂的都是聪明人我国宋代时期商业取得极大发展,各类交易更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契约的价值得到空前提升,其规范性也得到极大完善。《事林广记》中有个成语叫作:“点指画字”,说的就是在契约或供词等正式行文中按指印和签押。 也许平时看古装剧时,人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古代没有掌握指纹鉴定技术,那为什么还要犯人去按指印画押呢?还不只是签押供词,在古人订立契约合同时同样会有按手印的桥段,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古人虽然没有现代指纹识别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古人就完全不懂得识别指纹,他们在当时的科技背景下走出了另一条路。对此专家也表示,懂的都是聪明人,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先来说说什么是指纹。所谓指纹,是人体手指皮肤上突出的纹路,在人出生后3到4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生成,到6个月大时就生成结束。指纹会随着人的长大而变大变粗,但其根本的条理却已经定型,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当然非要破坏指纹也不是不可能,比如用硫酸就可以毁掉手指皮肤,指纹自然不存在了,只是这种办法在古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据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时就发现了指纹属于每个人独有这一特点,不过当时人们只是隐隐有了个思路,但究竟如何利用尚不清楚。等到了后来,指纹才渐渐被应用于各种契约、刑事诉讼等需要当事人认同的事件中。 我国最早将指纹运用到刑事案件诉讼的时间大约是2200年前。1975年,湖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十二座先秦末期至秦朝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的竹简上就记载了刑事案件相关文书的程式。《封诊式》一书中有《穴盗》一文,其中就有关于手迹的记录。虽然其中没有提到指纹,但是已经有了勘验痕迹的意识。

指纹鉴定技术则是始于唐代。在唐代的文献记载中,唐建中三年七月十二日,急需银两的士兵马灵芝向报国寺的建英和尚借了一千钱,月息是一分,建英和尚可以随时收走本息,士兵如果无法归还,就要收走所有的财产,因为怕没有凭证,所以按下指印。从这个契约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百姓已经深刻意识到指纹对契约可信度的意义了。

到了宋代,因为经济和商业取得空前发展,社会资本加速流转,交易也从商人为主扩大到全民范畴,这时候契约的重要性就进一步体现出来了。因此指印鉴定技术也在这个时代取得极大提升,宋朝官员在办案时已经掌握了如何验证指纹。有记载的第一个用指纹来破案的官员是大宋提刑官宋慈,这位宋慈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法医。宋慈在自己的著述《洗冤录》中就详细记载过如何收集嫌疑人指纹来断案的经过,这本《洗冤录》也成为后世公认的世界上最早法医书籍。 相比之下,西方的指纹鉴定技术就比中国晚了千余年。1880年时,英国医生亨利福尔兹在《自然》杂志上投稿讲述自己在玻璃杯上发现人残留的指纹的事,之后经过研究逐步发展这一技术,逐渐就应用到了指证罪犯的案件中。1882年,英国科学家法朗西斯对指纹编码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指纹识别技术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古人而言,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指纹识别技术,但盖手印时留下的指纹还是清晰可辨的,如果遇到了需要验证的时候,只需要让当事人再按一个指印,经过仔细对比就可以推断出是否相同。至于指纹造假几乎不可能,不说人们是否有这个意识,单说在古代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的大环境下,想要找到指纹相似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天方夜谭,而人为造假更是无稽之谈。

除此之外,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人都是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按指纹相当于给神明做了见证,如果事后不承认的话会终生于心不安,一旦被揭穿更是会被扫地出门,不得入祖坟,所以按指印本身对古人就有相当的威慑力。除此之外,签字画押时还需要签名,因为百姓多不识字,所以一般以画圈代替,这其实也是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除了指纹之外,古人还在契约中使用过手印、脚印,与验证指纹原理相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而且很难被他人轻易替代。所以由此观之,古人的智慧同样不可小觑。 成语“以管窥天”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的是见闻狭隘亦或是看事只看片面。由古人即使没有现代的指纹识别技术,亦能灵活运用指纹来看,我们应当避免“以管窥天”的情况发生,应该多多翻阅史料,全面的去看待古人在一些事情出现的处理方法,说不定还会有新的收获。 参考资料: 《事林广记》《庄子·秋水》这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不但有一样的名字,还被送进同一所监狱!他们就是政府开始使用指纹的原因!

1892年英国人类学家之父弗朗西斯.戈顿出版《指纹》一书,首先确定斗纹、箕纹、弧纹三种基本分类法,并指出指纹的构造和生理作用。纹形出现在左右手或不同手指上,因每个手指所连结的大脑区域所掌管智能各不相同,因此具备了不同的意义!

(上图)正箕纹( Ulnar Loop )脊纹像流水,朝小指方向流去,有一个三角点。

(上图)环形纹(Concentric Whorl),同心圆箕纹所组成,以中心向外扩散,拥有两个三角点

(上图)囊形纹(Press Whorl)又称压力纹,类似环形纹及囊形纹,但中央有类,有两个三角点。

(上图)双斗纹(Composite Whor国)又称复合斗,由两个相反的箕纹組合而成,有明显的S形狀出現。

(上图)简单弧 ( Simple Arch ) 丘陵般,脊纹从左向右缓缓隆起后划过,无三角点手指是对应脑的区域。通过指纹可以得知脑部的信息。 现在的高科技可以实现这一点。依照大脑新皮质各功能区的强度不同,每个人的学习偏好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类型,亲爱的朋友你清楚自己与小孩吗?听觉型-. 只用听教材就能懂自修型˙喜欢用听来做学习了解˙语言理解力佳˙音乐感受力强˙藉由CD 、录音带的学习让记忆更深刻体觉型-常会有肢体动作的学习˙喜欢用肢体来做学习了解˙凡事想要自己动手做做看˙常被误认为好动、不专心˙藉由肢体的体验使记忆更深刻视觉型-只用看的就能记住˙喜欢用看来做学习了解˙拥有博览群书的能力˙看过的事物不容易忘记˙藉由视觉的学习让记忆更深刻一般来说,如果指纹比较简单,爆发力强,耐力弱一些. 双斗纹多的人,平衡感好,适合做复杂的动作,比如击剑 花样滑冰等...用在教育领域,主要是了解人的优势智能是什么. 从孩子的优势智能来培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人类外在的脑”,能反映大脑的技能和心理活动。手指端有大量压觉、痛觉、温觉等感觉神经末梢,同时也是皮纹分布种类最多、最密集的部位。人类的皮纹在手掌面高度特化,它的产生与皮下组织—骨关节—肌肉—神经紧密相连。胚胎学上,皮纹与神经系统同属外胚层,都是在胚胎3个月形成和发育的,并受遗传因子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因此,皮纹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外在表现,与其高级神经活动及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性格尽管受遗传因素影响,在皮纹上有所反映,但毕竟是受多因素影响,有可塑性。通过皮纹学观察,能无损伤的,快速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类型,尤其是对青少年,可以因势利导,做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引导,以适应成长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踏上社会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应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心理应变能力是很有裨益的。http://www.xinli110.com/mainsite/whsd/whdd/200901/125369.html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纹”,近日被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实验室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杨拴朝4月21日告诉记者“如果研究确认这些指纹是古人有意为之,将至少让人类使用指纹的历史向前推进2000年。”此前的研究证实,中国唐代大学士贾公彦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到指纹鉴别的人,中国是最早利用指纹识别的国家。 在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的印。印的正面刻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个拇指印痕,条条脊纹可辨。世界一些著名考古学家认为,这枚印属于中国周朝时期的稀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纹凭证。去年10月31日,杨拴朝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渑池县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巡视调查工作。在调查其中一个灰坑时,发现一枚仰韶时期的陶缸残片,残片上残留着一个造型规整、圆润细腻的鋬(注音:pán)耳(陶缸上的装饰附件),在鋬耳上的横向凹窝内留有一枚指纹。这枚陶器残片形状不规则,最长处10厘米,有一个2.5cmx3.5cm的鋬耳。鋬耳上横向下摁一凹窝,深0.9厘米,内留一枚(1.7cmx2.1cm)完整清晰的指纹。指印摁制一气呵成,独立完整,乳突线纹无丝毫挪动迹象。杨拴朝认为,这形成了一枚仰韶时代居民完美的指纹陶模。而在此前两天,他在此处还发现了一个陶器残片上的一个鋬耳,上面同样留有一枚先人的指纹。

渑池县发现两枚仰韶先民完整清晰指纹这枚指纹中蕴含着怎样的信息?2019年1月15日,杨拴朝携带这枚完美样本和一些同时期、同类型,且包含指纹的陶器残片,前往海口市拜访了我国著名指纹学家、中国刑事现场统计研究会副会长刘少聪教授。经分析、鉴定,以刘少聪为首的专家团队一致确定,这枚鋬耳上的手指指纹,是一名20-30岁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压的指纹。刘少聪教授的观点杨拴朝告诉记者,陶器上指纹留痕是常见的。1978年,公安部126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指纹印痕,其中一件是国家博物馆藏半坡遗址出土编号为装41、总1720的陶器,局部有较明显的指纹印痕。“但这些指纹大多是无意留下,只是指纹的局部或细小模糊不清的,即使有较完整的,也不是立体的,同时也不在特定的位置。”最新发现的鋬耳上的指纹,很可能也是陶工有意为之。 杨拴朝说,“鋬耳制作时多采用裹布摁压的方式,这样的工艺一是为了美观,二是防止陶泥粘连。在鋬耳上直接横向加摁指印的工艺,必须控制好摁制时间,否则会损坏胚体,费工耗时。所以这种'按指为印’的制陶方法,与实用无关,很可能是古人特意按制的记号。”这枚仰韶指纹陶模,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已5000多年。杨拴朝说,在仰韶文化之前,无论是岩画上的手印,还是自陶器诞生后,上面有意或无意遗留的指纹,很难证明先民是特意使用了指纹。“但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古人以'按指为印’的制陶方式留下的清晰指纹,再结合彩陶上的指印纹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期,古人确实在使用指纹。”杨拴朝说。中华指纹博物馆创始人之一,我国刑侦界著名痕迹鉴定专家、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持平教授说,从仰韶时期使用指纹,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在使用指纹,已经5000多年,具有传承意义。据悉,目前仰韶指纹已被列入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将运用高精度CT扫描、3D复原、激光切片等前沿技术,开展仰韶指纹的三维成像研究,重建指纹的三维特征。”杨拴朝说,根据相关科研进展,将适时开展仰韶指纹标本层位的C14测年工作。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仰韶文化博物馆共享。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全貌杨拴朝告诉记者,这些样本的研究对各个学术领域都将有深远影响:在法医人类学方面,对这些指纹样本大小形态的研究,分析制陶工匠的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在纹样演变研究方面,结合对仰韶文化时期制陶研究成果,实证推演指纹在陶器上从制陶无意留痕,到本真实态有意留痕装饰,再向指纹装饰纹样演变的脉络;在生物遗传学方面,这些实物遗存,为人类指纹遗传学、民族肤纹学等领域,对人类指纹遗传演变、部族迁徙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标本;并且,这枚仰韶先民清晰指纹的发现,对指纹学在科技考古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