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情思
腊八粥情思
——写在母亲过世30周年之际
腊八要吃腊八粥,这是大多数地区的一种习俗。在家乡,腊八粥俗称“红粥”,虽然它算不上是美食,但我自幼爱吃。
许是正应了老辈人口中“吃粥的头脸”这句话,我这半生以来,确似苦多于乐,笑口“难”开。便是爱吃红粥这么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嗜好,却也是一波三折,三十年来难遂心愿。
又是一年腊八节,适逢母亲过世三十周年,我的红粥情思,再次涌上心头,于是就做一番梳理,权作对亡母的悼念吧。
母亲出身富农,从小外公家雇长工、用短工,母亲不仅“针线”做得好,还做得一手“好茶饭”。小时候,每到过腊八,前一天晚上,母亲就要认真准备做粥的食材,筛检、清洗、浸泡。腊八早上,早早儿起来生火熬制,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做好。我们几个孩子总是在睡梦中就被一种浓浓的米香味儿“熏”醒,睁眼一看,窗外曦光微现,屋内热气氤氲,灶下晕黄的灯光中正在忙碌的母亲,是那般慈爱,那般美丽!我不等催促,一骨碌起身穿好衣服,迫不及待地想要吃“红粥”。母亲则笑盈盈地拿起一只碗,再掀开木制大锅盖,用大勺子满满挖上一勺粥放到碗中,然后双手捧碗,轻轻地来回掂动,等粥在碗中变成一个光滑又圆溜的“粥团儿”时,才递给早已守在锅边、哈喇子也快要流出来了的我,我则顾不上欣赏,也等不及晾一晾,狼吞虎咽地就“开吃”了。
当时是八十年代末期,日子虽说好过了,但物质还是相对匮乏。那时候过腊八,街坊领居家家户户还是依照老传统,用大铁锅做上大半锅“红粥”,除了当天早上吃,还会剩下好多,都掂成“团儿”状,放置在不生火的房间,天然“冷冻”起来。过了腊八,年味儿渐近,家务活多了起来,每个主妇都开始忙碌了,把这些冻好的腊八粥直接上锅蒸热了吃,味道虽不及现做的好吃,但能省下不少做饭的功夫呢!
这样,从腊八到年前这段日子,别人渐渐吃腻了,“红粥”就成了我一个人的美食,断断续续吃上半月二十天,却不曾厌倦过。
30年前的腊八节那天,母亲病逝,她在人世间吃的最后一口饭便是奶奶做的腊八粥。我对那一年腊八粥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那是第一次吃奶奶做的粥,也不知道因为母亲在旁边生着病,没心情吃,还是奶奶做的真的不好吃,总之感觉远没有母亲做的好。
母亲走后,奶奶接手我们。奶奶做的粥虽然没有母亲做的好吃,但毕竟每年腊八都会做,都有节的味道,也有家的味道。两年后我考往省城读书,腊八不在家,奶奶便把“粥团儿”冻起来,留到我放寒假回来吃,还说这是习俗,家中有在外的人,一定要留下一些腊八粥给他,取团圆和美之意。外出读书那四年,过年回家,吃“红粥”是我最惦念的事。
好景总是不长,毕业那年,就像专门等我似的,我毕业刚回来,不几天奶奶便撒手人寰。当时,姐姐在外读书,两个弟弟还小,照顾他们的责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奶奶走后的第一个腊八,刚开始学习操持家务的我,决定试着做腊八粥,一来想让弟弟们有个过节的感觉,二来自己也实在是想念“红粥”的味道。问了问邻居大妈具体做法,又约了一个一起耍大的女孩,我们开始做腊八粥。当时用的是那种大铁锅、土灶火,两个都不会做饭的小姑娘,好不容易生着了火,食材也准备好了,却把水放多了,“吹风机”一个劲儿地吹,锅里的水一个劲儿地翻滚,蒸汽也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可水一直不见少,一直没有“粥”的模样,把我们俩个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个时候人们做饭的后厨叫“后洞”,空间很小,屋顶用纸装裱,俗称“仰尘”,已经是年久失修。蒸汽不停地冒,地方窄小,又没有换气设备,再加上我们没有一点生活常识,悲剧终于发生了:在我又一次掀开锅盖看水时,又一轮蒸汽直扑“仰尘”,早已不堪重负的“仰尘”再也无法承受这番冲击,一股脑儿坠落下来,连同上面经年的尘土,全部砸到了锅里!看着这锅“泥粥”,我是五味杂陈、欲哭无泪,残局整整收拾了好几天。这个腊八成了我失去母亲后心中更深的痛。
后来,我工作了,做了一名记者,单位没有伙房,工作又繁忙,一日三餐同样没有着落。巧、洁和我,三个人住一个宿舍,吃饭到处打游击。一年腊八节,同事燕儿一大早就来敲门,手里还提了一个保温桶,进门就招呼我们快来吃腊八粥。原来,燕儿的妈妈,那个一直在帮助我们的贤良的阿姨,体恤我们三个离家在外,吃不上腊八粥,特地给我们盛了一桶刚做好的粥,让燕儿带过来。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心情,那真是百感交集啊,差点掉泪,阿姨不仅人好,厨艺也佳,那粥的味道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热气腾腾的,有多久没吃过了?我是“猪八戒吃人参果”,转眼一碗就下肚了。那份香甜、那份满足、那份感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旧记忆犹新。现在的我终于明白,那是“妈妈的味道”,普天下的妈妈都一样,用心用爱为儿女们熬制而成的粥,怎会不好吃?
再后来,我成家了。遗憾的是,婆家离得远,婆婆又是一个生活不讲究的人,也或许是我在老人家心中没什么分量,总之我从来不曾在婆家过过腊八,没吃过婆婆做的腊八粥,今年,婆婆也去了,我也就再没机会尝尝婆婆做的腊八粥了。而我对“腊八粥”的牵念却是日久弥新,竟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对亲情的渴盼。后来,我便在继腌咸菜、做西红柿酱之后,又在同龄人中很稀罕地开始自己做“腊八粥”,好在原料越来越丰富,厨具也越来越方便,再不会出现之前的“状况”了。然而,电器化时代,小锅小灶却再也做不出过去的“红粥”,再也品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了!如今的孩子们有着更多的美食可供选择,女儿对这一传统吃食也明显没什么感觉,只是出于对我辛苦熬制的一种回应,象征性地吃上几口。即便如此,每年腊八节,我依然会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精心去做一顿“红粥”,一顿只属于我的“美食”。
我知道,就是在过去,这世上的美食也有千千万,而今更是物质极度丰富的好时代,我所钟爱的“腊八粥”实在是太普通了,实在算不上什么“美食”。于我而言,腊八粥更多的是一种念想,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它承载着亲情、承载着爱,如果有爱在里面,那再普通的饭食也便是人间至上美味!
作者简介:史采兰,县市场局干部,曾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喜欢文字,喜欢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