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淡----谈谈我对黄缘不同差异的一些看法
说实话写了那么多有依据的文章,写的我都烦了,看到外面那些瞎扯淡的文章都能挺多人信服和阅读,我挺羡慕的。于是这一批我准备抛弃以往的严谨,原原本本扯一回淡,当然这些扯淡还是跟吹牛有着本质区别,大多是我根据其他动物或者其他科学依据做出的大胆推测,看个乐吧各位。黄缘这么久听到最多的争辩就是关于产地的区分,虽然说我只赞同一同中华的黄缘称呼“大陆缘”,但也有琢磨过安徽与浙江发现缘的一些区别。简单从我的推理说几点。
龟的破壳:
浙江与安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浙江多破壳,这大多是因为浙江的山在低海拔区矮植被较少,并且陡峭。因大部分浙江山林属于偏丹霞地貌的特征,裸露大石块较多,植被密度较少,并且多溪秀。所以在活动与猎食过程中黄缘极容易因失足造成摔破壳的现象。而反观安徽山区,在低海拔地区相对平缓,裸露石块较少大部分被落叶或者厚的腐殖土覆盖,低矮植被较多,所以相对而言我觉得破壳的几率也较少。另外还有传言说是因为浙江野猪多导致的缘壳较破问题,但缘壳上的啃食情况相对较少,这个我持保留意见。
所谓铜皮:
多铜皮这件事要分开来看,一部分是因为当龟年龄增大会加大红色色块面积,而另一部分就是不同产地的区别差异。从绝对产地来看,普遍浙江的红色面积较大。根据我的推测这大多是因为浙江与安徽的光照引起,爬行动物对光照和温度的依赖非常重要,在相对比较光秃的浙江光照比较充足,于是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缘就逐渐增加了红色色块面积,避免过多热量的吸收。而在茂密林区的安徽,通过大面积黑色色块能加快它们的热量吸收。当然这个推断是结合热带龟类的普遍着色与很多爬虫进化原理而来,只是个人推断。
个体大小:
黄缘龟是机会主义者,相比鹰嘴等龟类不会主动猎食。所以龟类的个体大小在我推断来看是与食物的丰富程度成反比,食物水源越匮乏的地区龟的个体越大(或者背越高),个体越大就相对牺牲了一定的机动性,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大容量储存更多能量以便于活到下一次食物的来临。而食物越丰富的地区个体就相对较小,不需要过多储存,从而相比大个体更灵活机动。如果以上推理成立的话,那么也有可能龟的产量也与相对大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紧密,更多可能是食物丰富产地的龟产量相对较大。(这个推理在琉球缘和台缘上体现比较明确)
饲养温度:
不管是什么产地的缘,在人工的饲养环境下都存在温度过高的问题。因为作为山林走兽,在最热的天气也不过是30度左右,毕竟山林环绕,绿树成荫,相比天气预报的夏日气温要低的多。并且这些龟类还要忍受早晚最高达5-10的左右的温差,从而养成日落而息的习惯。所以在人工环境饲养时其实黄缘在夏日对于阳光的依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适当的全阴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特别不建议在夏日正午喂食,毕竟黑色吸热,黄缘多黑。
我只支持一同中华的大陆缘和台缘的想法,并不支持各种商家的各种地域划分,只是讨论些产地的特点,不做参考。以上言论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推断和想法,无任何科学依据。所以千万别拿去随便做引用!
另外快过年了,祝新年快乐,新年走狗运走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