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博物馆秘色瓷展怎么看?
“秘色在人间”-慈溪博物馆秘色瓷展怎么看?
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的这句 “九秋峰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无疑是陶瓷史上最优美的诗句。诗名叫《秘色越瓷》,很少人在意。本来好好一句诗大家感叹了欣赏了就够了,偏偏秘色两字引出了千年未解的迷,真成了秘密。
秘色,到底是什么色?
从诗里看,当然是“千峰翠色”,而且出自越窑。不过答案似乎并不这么简单,诗毕竟是诗,不是学术报告,又没有色谱色标。于是后世种种猜测争论不休。
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洞开,一批珍宝重见天日,其中有14件瓷器。这些瓷器夹杂在金银器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清点之后却有意外发现:这批珍宝藏入地宫时有一份完整的清单,清单上对瓷器的记录居然清楚的写着:秘色。这两个字的价值远远超出所有更为贵重的金银器。这个困扰陶瓷史千年的秘密就此解开。
但,秘色真的被定义了?
关于这个公案,我过去在书上看了很多,但没有去过法门寺。总是心存疑惑。比如我在苏博看到的那件秘色瓷碗和书上的看到的瓜棱瓶,颜色就很不一样。都叫秘色,哪一种才是标准?
2017年,故宫办了秘色瓷展,竞错过了。
这一次,慈溪博物馆举办《秘色在人间》,我兴冲冲赶去。
什么是秘色?
最初人们的猜测很多集中在“珍秘”或“秘不示人”上,唐代宫廷的御用,哪里能人普通人看到。
但因为没有标准器,所有的争论注定没有结果。
这一次标准器有了,问题应该迎刃而解。可接下来的问题是,法门寺的这批瓷器,颜色也不一致!
如果秘色有一种标准色,哪一件才是?
当我们走进慈溪博物馆的展厅,这个疑惑就更大了。
进门处的一件,颜色偏蓝,接下来的几件,完全就是青灰色,而且是青灰偏灰。再后面是重头,法门寺的五件瓷器,几乎每件的颜色都不一样!再往后,有的简直就成了白瓷。
但每一件都清楚的标明:秘色瓷。
而更大的问题是,展览上反复播放的视频以及海报上都停的讲述什么千峰翠色,什么如冰似玉。
但哪有一件瓷器会让你联想到这些?
我看展时,不时有些观众会问保安:这些都是真品吗?
说实话,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这个展览上瓷器的颜色,很难让人觉得好看。
为什么不好看?
前几年我去陕西,看何家村出土的珍宝展,看到那些金器时真是让我目瞪口呆,太漂亮了。大件的不用说,有一组小金龙,长度也就半根手指,体态飞扬,细节生动。
事实上,无论是唐代的金银器,还是汉代的玉雕,放到现在,很多是现代工匠难以企及。因为除去艺术性不谈,手艺本身,就没有进步可言,就像武术,可能很多功夫到后来还失传了。工艺也是如此,今天的玉雕师父跟汉代比,哪个手艺更好?今天的金匠能胜过唐朝?不好说。未必一定不能,但更有可能是不能。
对于瓷器,一般人也会有这种感觉。秘色瓷为唐代宫廷御用,必然和当时的金银器那样,放到现在也是不得了的宝贝。
但是错了。
因为瓷器本质上其实是科技。尽管在古代表现为手工艺。
作为科技,后代就可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质的突破。事实上,宋代陶瓷的水平就比唐代高出许多,而明清瓷器又远超宋代。这和普通的手工艺大不相同。
因此,在当时视若珍宝的(事实上,瓷器的地位在当时自然远不及金银器,无论是否御用)瓷器,就工艺水平而言,与后世瓷器一比,就只能甘拜下风。不必远,宋代汝窑官窑,已是大大的超越。
更不必说现代工业给我们带来的种种视觉奇观,单就颜色一项,我们今天一个普通人成看到的人造物的颜色,已经不知比唐人多了几十倍数百倍。
唐人觉得好看的瓷器上的颜色,和现代能创造出来的瓷器色彩一并,真是黯然失色。
既然如此,那是否这样一个展示其实并不值得去看呢?或者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看的呢?
我们下回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