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画要了解“线描”的重要性,观摩这些名画就明白了
为何说“线描”在中国画中很重要?往下看!
只要对国画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画有人物画、山水画以及花鸟画。发展的早晚也是人物画最早,花鸟画最晚。尽管说它们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线描为基础。
人物画中的线描
东晋时期代表作品
《女史箴图卷》是东晋顾恺之的优秀代表人物画作品,表现手法就是以线描为主。人们称赞他的线描就像春蚕吐丝一般的优美、轻柔。他运用这种高古游丝描刻画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衣纹变化多端,动态古朴厚重。画面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完全依靠线描来表现。
唐朝时期代表作品
国画发展到唐朝,如阎立本的《列帝图卷》(又名《历代帝王图》)、张萱的《捣练图》。尽管他们的人物画在设色晕染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不变的是其造型仍然是以线描为基础,同时还对线描的表现力做了加强,画家用线描的疏密、轻重、粗细、虚实交织成全图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阎立本的《列帝图卷》
《捣练图》
吴道子的《嘉陵江风景》以独创的奔放自如,又甚于写实的线条表现了雄壮绮丽、变化多姿的嘉陵江山水。这与他人物画“吴带当风”的表现方法相一致,并更大程度地发展了线条的变化,强化了线描在造型上的表现力。不同的是李思训在线描的基础上着重色彩的运用,而吴道子则在线描的基础上独创地发展了水墨渲染的方法,这对后代山水画技法影响极大。
吴道子的《嘉陵江风景》
宋朝时期代表作品
就线描技法的表现力来看,宋时期的五幅白描作品,可以说它的技法已经是登峰造极,它就是《朝元仙仗图卷》(如下图)。画面上的人物神采奕奕,顾盼有致,充满了仙家之气。墨线有曲直轻重粗细静动虚实等,千变万化,另人惊叹。
《朝元仙仗图卷》
宋代又有石恪和梁楷的写意人物画,如《二祖调心图》《六祖斫竹图》等(如下图)。用笔祖犷泼辣,纵逸挥洒,以粗笔泼墨来表现人物神采情趣。但就其表现方法来分析,仍以线为主,只是线的粗细、虚实变化更为丰富。
《二祖调心图》
《六祖斫竹图》
山水画中的线描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无论是树木、山石或是水纹波漪,均用线条勾勒描绘。展子虔的山水表现技法对唐代李思训有很大影响。唐代金碧辉煌的山水作品,极大程度地发展了重彩的表现手法。但从其造型基础看,仍是以线条造型为手段,先勾线,后填重彩。
《游春图》
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和宋代的李成、郭熙、范宽、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诸家,他们画树,树干、树枝都用线勾勒。树叶除用点法外,表现夹叶和寒林仍需用线条勾勒。山石皴法,无论披麻、卷云、折带、荷叶、解索、斧劈各种皴法部靠正锋侧锋用笔的方向变化而成。山石皴法的线条多短而粗、干湿并用。这种变化丰富的皴法是山水画技法中主要表现方法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线条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中所占地位也很重要。
花鸟画中的线描
工笔花鸟画以线条为主是显而易见的。写意花鸟的线条运用虽较少,但勾花、勾干、分枝勒脉仍少不了线条。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的表现方法,但这也只是表现方法的一小部分。应该说花鸟画同样是以线描为作造型基础手法。
中国画技法,归纳起来分“勾”“皴”“染”“点”。“勾”就是勾线,总是放在首位的。中国画的线条,是从画法的用笔中发展而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到“书画同源”的观点,同时非常肯定地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就说明远在唐代中国绘画就奠定了以线条为造型的基础了。中国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完全是线条的变化构成的,而中国绘画以线条为造型基础,这其间确实存在渊源关系。因此我们在中国画基础训练中,把书法练习作为基本训练的组成部分。
由此我们了解到
作为造型基础的线描,在中国画中一直沿用、发展、提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现代中国画对线条的运用要求更高,通过毛笔的灵活运用,如中锋、侧锋的变化,运笔的快慢、转折、顿挫,压笔力量的轻重以及墨的干湿浓淡,巧妙生动地表现出绘画对象的体积、空间、重量、质地、形状、动态。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对用笔用墨的要求极高。每幅画的艺术情趣全靠笔墨来体现。
作为造型基础的线条,通过虚实浓淡等无穷的变化,表现出笔墨形式的节奏、韵律感和笔墨情趣的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跃然纸上。中国画的线条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线条,区别正在于此。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中国书法一样,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