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赵家顶(新)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白鹿原南坡,浐河东岸,鸣犊东北3.5公里处,是浐河东一座古老村庄,现有170余户,800余人,耕地900余亩。现居平原新村,位于炮里原两边,
土地平坦,交通方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努力建设新农村,村民收入大提高,生活大改善,居住条件大改变,告别了居住土窑洞的时代,搬进了现在的新村,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楼房。街道路面全部硬化,生产生活都方便,自来水入户。如今村容村貌换新颜,道路平,电灯明,村民喜在心,笑在脸。
原属师村一个自然村,有周、赵、李、代四大姓。
因村民居住坡崖,赵姓人居坡最高处,故取村名赵家顶村。1955年农业实行合作化时,与师村分开建立生产合作社,改为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分3个生产小组。1982年,为了改变生产条件,由政府规划将几千年来居住窑洞的村庄,搬迁到现在的村址。1985年开始搬迁,2000年陆续搬完,还有四户搬迁玉川下。由此改为“赵家顶新村”。
现在以赵姓为主,还有田、刘、李、陈等姓。原坡址还有其他姓氏居住过,如柴、罗、水、高,后因战乱灾荒这几姓逃亡他乡再未复返。而现村中留有地名,如柴家坡、罗家坡、水家坡、高坡等。
赵家顶村老址坡下有庙宇两座,即金玉宫和菩萨庙。
菩萨庙是赵氏家庙,建于北宋时期。1955年拆毁,砖石木料用于建学校。
赵家三组门前现在有石羊两座,石狮一个。赵彦五给他父亲坟前设放的,破四旧时,将坟开耕,将石羊拉回现三组庄前。
赵志申(1927—1953),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七师二十一团二营四连炊事员,1953年5月在朝鲜铁原郡上蒲坊牺牲。
李管章(1926—1950),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〇五团七连战士,1950年4月在重庆市失踪,被追认为烈士。
赵学培(1932—1951),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在河北失踪,追认为烈士。
田兆丰,黄埔军校毕业,曾在国民党将军董钊部下任职,后为专员公署少校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辞职回家,病故家中,终年71岁。
赵丙信,新中国成立后任青海湟源县县委书记,后为平安县县委书记、海中地委书记,离休后定居西宁市。
李介仁,中华民国时期在孙蔚如部从戎。先后任十七路军一一七师、九十六军、四军军法处上校处长,参加过中条山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因家母有病解甲归田,1971年病故,终年69岁。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