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洛杉矶
改革开放,围城敞开。寻梦人从城外纷至沓来,淘金者从墙内蜂拥而出。
1994年1月1日,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王姬主演的第一部境外拍摄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国内正式上演。此剧描述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热潮”中,第一批赴美淘金中国人的事业与情感历程,上映后引起轰动,获奖无数。
九十年代初的美国,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仍然是一片遥远而生疏的土地,不知道大洋彼岸究竟是天堂抑或地狱。不过北京人到纽约的年代不能算是最早,其实早在十年之前,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中之一员,我于1980年就远赴美国了。当获悉从1/16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时,自然感到欣喜和幸运。但当真的走进北京机场安检口那一刻,想到即将踏上一个没有被社会主义阳光照耀的黑暗大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觉油然而生,使我的心陡然变得紧张和惶恐。
就在我踏入美国土地上的同时,1980年初,洛杉矶一群反独促统的文化界华人,在旅美台湾人集聚、国民党势力极大的蒙特利公园市,集资创办了一家以经营中国大陆图书为主的书店,称为蒙特利图书文具公司(MBS)。
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城市,20世纪80年代,大量台湾移民迁入蒙特利公园,蒙市遂有“小台北”之称。90年代,蒙市成为全美国第一个华裔人口过半的城市,21世纪初期更超过洛杉矶华埠成为洛杉矶都会区最大的华人定居点。
在接见后,胡顺、周国华又与我会见,并向我表述了上述意向。经多次洽谈,我们同意了美国朋友的请求,在主管部门人民日报社上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以及外贸部批准后,“国际文化”投资5万美元参股,成为BMS大股东。1990年1月,我赴洛杉矶参加新组成的董事会,并于1月17日在BMS签署了协议书。在由十一人组成的新董事会上,大家推举胡顺为董事长,我为副董事长兼总裁。
与《北京人在纽约》的同时,作为一家势单力薄的中国出版社代表的我,就这样悄然进入了洛杉矶。在洛杉矶访问期间,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马毓真在官邸与我见面,对我们参股BMS一事给予积极评价。当我回到北京后,洛杉矶总领馆于2月20日专门致函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希望他们重视和支持“国际文化”的举动,关心这家合资书店。
改组后的MBS在最初三年中基本上由“国际文化”派人经营,我先后从出版、编辑和发行部门抽调骨干傅之法、白崑荣、郑治平,轮流赴美去主持书店业务,也意在给这些从未走出国门的公司员工一个“放眼世界”的机会。然而由于国内有关部门始终未批准我们的图书进出口权申请,致使中国(大陆)书刊无法顺利地运往MBS,书店缺乏书源。加上我们派出的人员在自身素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而且赴美人员的往返旅费、租房及工资等费用太大,使MBS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经济状况变得日益拮据。
当一个人在壮志满怀的时候,犹如“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当在遇到无法逾越的高山面前,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而今识尽愁滋味”了。为进一步紧缩书店开支,再有一个只有我自己知道的更深层原因,是发现派赴出去的员工有滞留不归的迹象,因此我决定不再派遣员工万里迢迢地去管理书店。
说来也巧,正当我为书店陷于真空局面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副总经理洪忠炉告诉我一个消息:香港三联书店的编辑唐一国夫妇刚移民到蒙特利公园市,正在找工作。我托MBS当地董事陈文英与唐一国取得联系,周瑜打黄盖,一拍即合,唐一国夫妇遂于1994年开始长期管理书店。
夫妇俩对这家小书店可谓尽责尽力,为力争扭亏为盈,他们首先对书店的经营宗旨作了调整:一方面请求能获得中国大陆书源的长青书局支援一些图书,另一方面使MBS成为一家以书刊为主并兼营其他文化旅游产品的综合书店。在基本上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经营着这家独特的书店,而且年年向我汇报财务收支。
MBS在经营期间做的一件饶有意义的事,就是在美国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期刊展。这次展览的规模并不大,但却是第一次把中国(大陆)的主要杂志经过特批运到了洛杉矶,摆放在MBS的书柜上,让当地美籍华人从杂志中看到了中国社会和经济、文化的现状。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张伯海专程前往祝贺,当地华文(包括亲台的)报纸对此都作了大幅报道。
按照原来的“宏伟蓝图”,MBS还计划在美国举办第二届中国期刊展以及在台湾举办孔子文化展,而且为此作了大量的筹备工作。谷牧副总理在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宫达飞和中央台办副主任王今翔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专门会见了陈文英一家人和我,并听取了陈文英关于孔子文化展筹备情况的汇报。但终因缺乏经济支持而力不从心,美好的蓝图最终依然是一张白纸。
搬上银幕的《北京人在纽约》,是以“自由女神依然冷傲注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入纽约淘金寻梦,又有一批中国人走出肯尼迪机场,望着他们兴奋的面孔,王起明百感交集……”的结局而谢幕。
“北京人在洛杉矶”的故事尽管因情节并不离奇而不为人知,何况闯荡者也是乘兴而去,一无所获而归。不过好歹留下了一家中国出版社渡洋办书店的小故事,也留下了当年这家书店在美国举办小小期刊展的一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