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有前途?我在这部与孩子有关的纪录片里找到了答案
要问哪个国家发展潜力最大?
公认的答案有两个:中国和印度,一龙一象。
中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广阔的国土面积,以及十亿级别的人口。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对印度的感情比较复杂。一方面,印度正在快速崛起,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印度种姓制度、古怪习俗、奇葩政策也常常让中国人觉得太落后。
真实的印度是什么样子的?印度真的有前途吗?
今天,我继续写《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谈谈我的观感。从教育角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01
上次我在《没学区房、没考试、没竞争力,看完这部9.1分的纪录片,我沉默了》一文写到的那样——
“乌托邦式”的教育,只存在于“乌托邦”之中。
教育要符合国情。印度教育最大的国情,就是贫穷人口多。世界贫困时钟的数字显示,印度有7060万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
如何为这部分人普及教育,是印度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显然,为每一个村庄建一所学校并不现实,印度人的替代方案是安装电脑。印度的一支公益团队,专门给印度贫困地区安装电脑,取名为“云中教室”。
在一个叫卡拉卡提贫困村,“空中教室”看起来像是个落伍的网吧,没有课程表甚至没有老师。
很多孩子连鞋袜都没有,他们却三三两两形成小组,开始自我学习。从认识英文字母到学会使用搜索引擎,从用视频网站看动画片到与外国志愿者视频对话……
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创造了人生新的可能。
让我感慨的是,“空中教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中国,网络学校更多是一种辅助作用,主要用来分享传播“名师课堂”之类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印度某些地区,却成为了孩子们唯一的受教育渠道。
在教育硬件上,中国孩子确实要比印度孩子幸福的多。
纪录片还介绍了一位“废物变玩具”倡导者——阿尔温德·古普塔。
古普塔倡导“废物变玩具”,并非源自环保理念,而是一次触动。
古普塔年轻的时候,他发现很多印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玩具,便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废品、垃圾中寻找材料,制造玩具。
一发不可收拾。古普塔制作的玩具越来越多,他开始利用互联网,免费传播自己的书籍、视频,教孩子制造玩具。
这些玩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玩且免费。
在这样一个商业时代,绝大多数商品都服务于有钱人。这本没有错,却也导致穷人被边缘化。
古普塔的“废物变玩具”项目,以简单可行的方式,让穷人家的孩子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并通过玩具学习科学知识。
02
当然,印度的教育,并非全是忙于“查漏补缺”,也有其过人之处。
印度的小学课堂,“数字公民”成为讨论的话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辩论回答“网购和上街购物哪个好”的问题。
这样的话题,放在中国也是很超前的。
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母亲,意外发现印度的教育方式解决了自己的困恼。她的儿子注意力较难集中,在课堂上喜欢乱动。这显然不符合台湾“孩子们只能乖乖地坐着不许动不许讲话”的教育理念。因此,她的儿子,经常被其他孩子嘲笑,得不到老师的喜爱,甚至被建议吃药治疗。
印度对小孩的容忍度很高,她的儿子获得了老师的认可。他开始施展自己的个性,表现出了乐高的天赋,变得开朗自信变得喜欢上学。
几年前,有一个数据: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1的就是印度裔(籍)10位,比英国裔(籍)还多(9 位)。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华裔(籍)分别有1位,大陆则无一人上榜。
为什么在跨国企业CEO中,印度人独占鳌头?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教育是引导式的,重要的不是老师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到什么。
印度学生不太接受标准答案,在课堂上,挑战老师是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没有完善的思路,学生也可以举手发言反驳老师的观点。
这种挑战,打开了讨论的空间,帮助学生和老师在辩论中不断深入思考,挖掘问题的本质。
正是这种教育理念,让印度学生敢于表达自我,边说边想,边学边做,行动力很强,这是印度人成为外企高管的一大因素。
03
看这部纪录片,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印度人深知自己的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地努力以帮助它变得更好。
在所有的努力中,教育,无疑是最深远、最关键的方式之一。
教育,正在改变着印度。
印度插画师夫妇绘制的《月经百科全书》,向印度女孩们普及生理知识,克服性别歧视,勇敢活出自我。
在卡拉卡提贫困村,一个孩子通过“空中教室”学会了英语,希望能成为一名电脑工程师主管。
一位印度父亲介绍说,他只读到十年级,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电脑。很庆幸自己的女儿能够接触网络,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能去更好的地方生活。
是的,一个国家的改变,往往是从教育开始的。
教育培养孩子,孩子决定未来。
重视教育的国家,才能有前途。
这不正是中国4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吗?
PS: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接下来几个月里,我还将陆续写一些与这部纪录片有关的原创,谈一谈我对《他乡的童年》里提到的日本、英国等国家童年教育的想法,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