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认知的三大途径与四大要素

《经上》[81] 知:间、说、亲。名、实、合、为。
《经说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瘴,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经上》第81条,墨家考察了认知的途径,认知的要素。)
○墨家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三大不同的途径:间知;说知;亲知。
1.“间知”,也就是通过他人来间接认知。《经说上》的解析是“传受之,闻也。”这说明:“间知”的方法是“闻”,也就是通过他人传授、我们接受的方式来间接认知事物。“闻”,的原意是听闻,在这里显然有学习的意思,通过学习获得别人的间接经验,所以叫做“间知”。
2.“说知”,也就是通过解说来推理认知。《经说上》的解析是“方不瘴,说也。”人的躯体虽然受到空间的限制,但分析与说理却可以突破地方场所的局限。墨家非常重视通过分析与说理的方式来认知事物,并称之为“说知”。
3.“亲知”,也是就通过实践来亲身认知。《经说上》的解析是“身观焉,亲也。”身临其境,亲身接触和观察事物,这是最直接的认知事物的方式,墨家将这种认知方式称之为“亲知”。
○墨家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四大方面的要素:知名;知实;知合;知为。
1.“知名”,也就是要知道事物的言语称谓。《经说上》的解析是“所以谓,名也。”所用来说的那些言语称谓,都是“名”。我们学习某一门学科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弄懂一些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也是墨家所说的“名”。 知名,是认知了事物的一个要素。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道光皇帝听说“英国人”侵犯海关,竟然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国有多大,地在何方。但算是知道了“英国”之“名”,“知名”是认知事物的第一要素。
2.“知实”,也就是要知道事物的实际情况。《经说上》的解析是“所谓,实也。”所说及的那些事物的实际情况,就是“实”。比如,1842年,英国舰队指挥官请清政府的代表们参观英舰,参观完之后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说:“我等一开始以为此船系牛拉,现在才知此船非系牛拉!”算是知道了轮船不用牛拉之“实”。否定式的“知实”比较容易,肯定式的真正“知实”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中国人弄清楚轮船的原理的与结构就花了20年左右。
3.“知合”,也就是要知道将“名”和“实”相匹配。《经说上》的解析是“名实耦,合也。”也就是要名实相符合,要能对应得起来。既要认识英国这个国家的名称,也要认识英国具体实情,要能将英国的名和英国的实合起来,才算是在认识英国这个问题上“知合”了。
4.“知为”,也就是要知道运用所知来实践。《经说上》的解析是“志行,为也。”“志”是立志,明确自己的方向,“行”是践行,明确自己的路径。知道往哪里去,知道怎么做,就是“知为”。这是我们认知事物的目的。比如,1868年的日本人,他们知道了英国的名,知道了英国的实,并且能“合”之后,就发现,英国实在太先进了,于是决定学习英国,实行了维新变法,这就是日本人的“知为”。大清朝不“知实”不“知为”,所以造成了中国百年风云。
○下面重点说一说“间知”。“间知”,也就是通过他人间接认知。这个“间”字,在正统道藏版中写的非常清楚,但是以前所有的墨经研究者都改“间”为“闻”。这是不正确的。
“间”字是墨家非常重视的一个概念。什么是“间”呢?墨经中有定义的,《经上》第63条:“有间,中也。”《经上》第64条:“间:不及旁也。”“有间”,是有空隙间隔在当中;“间”,是两物互不接触的一种状态[1]。墨家已经意识到:不光是此物与彼物之间存在“有间”的问题,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也都存在一个“有间”的问题。人与物“有间”,因为时间或空间的限制,我们接触不到某种事物,那么怎么办呢?人与人“有间”,你所知的与我所知的不一样,而大家相互不了解,又怎么办呢?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墨家才提出了“闻”这个概念。《经上说》对“有间”“间”的解说,其标碟字都不是“间”,而是“闻”,这明“间”与“闻”两个相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间”是“闻”的原因,“闻”是“间”的解决方案。墨家认为:解决“有间”而造成的认知困难,其方法就是“闻”。所以本条经说对“间知”的解析是“传受之,闻也。”墨家对“间”和“闻”的考察是比较深入的。
“间知”的提出,说明墨家认识到了个人认知活动的局限性,所以重视间接经验。人类文明几千年,前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传统,这些经验和传统中有许多真知灼见,我们不能隔断历史抛弃传统经验而求知,而应该有所继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是其一。人类社会芸芸众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物,他们都在知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而应该采用开放的心态,了解,理解,学习他人的经验,这是其二。
出于对“间知”的重视,墨家提出了“闻”的方案。“闻”,从字义来理解,就是用耳朵听,倾听。在墨家这里,“闻”就是通过他人传授而接受认知。“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博闻”;一种是“亲闻”。“博闻”的方法是“传闻”,是有人转告而获知;“亲闻”是亲自听见而获知。在墨家看来,“传闻”是二手货,“亲闻”是一手货;为了广见博闻可以接受传闻,为了专业学习或交流则应该接受亲闻。所以《经上》82条:“闻,愽[2]、亲。”《经说上》“闻,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闻”来间接获得认知,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耳朵,可以听见。但要真正听闻而理解其中的道理,还得要内心明察。所以《经上》第90条“闻,耳之聪也。”《经说上》“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墨家指出了“闻”的种类与适用范围,指出了“闻”不光是耳朵听,还要内心明察。这都是非常可贵的。大千世界浩瀚无边,世界的广阔性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你所观察到的我不一定观察得到,他所理解的我不一定能理解的了,即使对同一件事物,我们的观察角度和体悟也许都不尽相同。对人类而言,知识不是完整聚合在某个人,某个机构那里,而是分立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同样的无知,又是同样地有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的经验与知识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值得尊重与倾听。所以,这个“闻”字,不仅仅是增长知识的方法,也是救恕我们无知的唯一通道。
————————
[1]究其字源,“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閒”。《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广韵》:“间,隔也。间,中间。”“间”的意思是间隙,间隔,不接触。
[2]“愽”古同“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