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湘黔滇驿道
媒体
湘黔滇驿道
张勇 /摄影
推荐语
摄影师张勇的这组照片是一组文化气息厚重的影像作品,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为作品创作提供一个坚实的背景基础,对于作品本身的生命价值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
人类文明文化领域大部分时间是讲述故事、分析物与人背后的精神、思想,摄影师张勇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示了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之间的关系。同样他对创作思路、每一步应当完成的目标、作品应当呈现的效果等都十分清晰。他对摄影的认真严谨、背后应当展现的精神内涵的思考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吞像编辑部
摄影师自述
湘黔滇驿道是元明清时期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我通过田野调查与拍摄,关注到了此前媒体较少报道的人和物,也注意到了一些文化事项的消失,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拍摄整段湘黔滇驿道的想法。
我拍摄到诸段湘黔滇古驿道,有的驿道已深藏在绿植下,有的已被土层覆盖,有的路段崎岖难行,历史上徐霞客、林则徐、鸟居龙藏等人均对该驿道的艰险有文献记载;有的路段当地比较重视,村民自发每年维护;有的正在被开发利用,在驿道旁建新景观,打造徒步旅游线路等。
我在湘黔滇驿道沿线共走访了3个省的8个市、38个县(区)、69个乡镇。项目《湘黔滇驿道》,以湘黔滇驿道为文化线路的线索,用镜头记录了在湘黔滇驿道沿线及周边区域留存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关联性的视角出发,观看和审视空间内的各种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关注当下该区域内的发展与变迁。创作过程中力求整体上既具历史感,又富含鲜活的时代气息,以历史的维度观察现实。希望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该区域留下当前时期的影像文献。
在整组作品的拍摄和编辑过程中,我将湘黔滇驿道上现存的重要文物景观、活态文化、当代人的状态、生产生活、新事物、新变化等串联起来,以黑白影像统一整组作品,编辑上考虑影像的内容和视觉形式的关联性呈现。
这个项目使我注意到不能孤立的看待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关注它们的发生、发展以及变迁,考察它们的各种关联,才能从中找到它们存在的历史必然和对当下的意义。
作品展
湘黔滇驿道普安老鹰岩段,属白沙驿站,辟于清朝,乾隆十七年,将原驿站罐子窑改移白沙。在古代,驿道具有发号施令、通达边情、调兵遣将、运输粮草、接送官员、进京朝见等功能。现存湘黔滇驿道大多隐藏在湘黔滇地区的山地中。(2019年摄于贵州省普安县)
湘黔滇驿道洞市段“众修路碑”,立于清道光年间(2019年摄于湖南省安化县)
湘黔滇驿道坝陵桥旁,打柴途中的村民,他们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320国道时的铺路石磙上,上方是2009年通车的坝陵大桥,国内跨度第一。(2019年摄于贵州省关岭县)
湘黔滇驿道梁家田村段,始建于明朝,属水密守御所。1970年通车的贵昆铁路由此经过。(2019年摄于云南省马龙区)
洪江古商城运输煤气罐的马车。(2019年摄于湖南省洪江市)
搬运稻谷的村民。贵州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但因特殊的山地地理环境,部分地区的山地农耕马还是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2018年摄于贵州省丹寨县)
镇远古城,始建于明朝,属镇远驿(水马驿)。明朝共设水路驿11处。明清时期贵州的木材、桐油、茶叶、蓝靛等物资通过水路经沅江抵达湖南常德而后输送各地。流经镇远古城的舞阳河属沅江上游。(2019年摄于贵州镇远县)
清水江支流巴拉河边度假的人们,现在清水江作为运输通道的功能不断消减。(2019年摄于贵州省凯里市)
清水江上的施洞龙舟赛。施洞码头是清水江上的重要商贸码头,这里每年举行独木龙舟赛,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摄于贵州省台江县)
沅江支流渠水上的最后一代人工渡船船工明泽海,69岁。随着机械船的使用和大量跨江桥梁的兴建,大型人工渡船已很少。(2019年摄于湖南省会同县)
关索岭灞陵桥,始建于明初,属关岭驿,徐霞客《黔游日记》称“关岭桥”。据《安顺府志·关路津梁》载:“一名关索桥,以在关索岭麓也。又名八里桥,以关索岭关口至桥八里也。桥左右各植黄果树,盖千百年物。”解放前夕该桥被溃军炸毁一孔,逐废,现中间两孔已坍塌。(2019年摄于贵州省关岭县)
80岁的老人正维修连接村庄与公里的木桥,木桥是湘黔滇驿道上广大农村地区最常见的桥的形态之一。(2019年摄于湖南省靖州市)
迎宾桥,始建于明代。徐霞客《黔游日记》中对该桥的描述:“逆溪水依北山角向西行,走了两里,有巨梁南北跨溪上。”1936年,盘州通公路,迎宾桥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现迎宾桥下游一公里有沪昆高速和沪昆高铁的大桥通过。(2019年摄于贵州省盘州市)
皇都侗寨普修桥,始建于清朝。采用三孔四墩支承桥体,桥墩上架设两层等分枕木悬臂起挑承重桥面大梁。两端亭分设始祖祠和文昌宫。该桥是通道侗族风雨桥中最漂亮的一座,故又称“黄土花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2019年摄于湖南省通道县)
古楼坪村三座易氏宗祠之一,建于明朝。宋朝易氏从江西迁往今古楼坪,明清以来,不少易氏族人沿湘黔滇驿道迁往云贵等地繁衍生息。(2019年摄于湖南省洪江市)
胜境关牌楼,始建于明代。自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数百年间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个重要关隘。明朝初年大兵进军云南,1936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入滇,建国之初解放大军援助云南和平起义,都首先从这里通过;旷杨奇才杨升庵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曾在此登临挥毫;徐霞客、鸟居龙藏等人均由此进入云南。(2019年摄于云南省富源县)
高荡古村,始建于明朝。这里古物、古桥、古堡,均以石筑建,被誉为贵州布依文化“活化石”。高荡村的古堡、大屯、营盘等建筑都有军事功能。古堡作瞭望、防御之用,大屯作练兵之用,营盘作避敌之用。(2019年摄于贵州省镇宁县)
公路边的墙画绘制中。在湘黔滇驿道沿线及周边区域,与乡村建设有关的工程正进行中。(2018年摄于贵州省安顺市)
制作土陶花瓶的许运权。潦浒在古时被称为“猫猫石”,是湘黔滇驿道中重要的土陶制品的出产地。明朝开始移民将当时先进的制陶技术带来在当地融合发展,再传播到湘黔滇驿道其他地区,分布在各地的制陶师会每年回乡扫墓。(2019年摄于云南省曲靖市)
修剪烤烟的潦浒村民李国富和孙子。云贵高原的烟草于明朝崇祯年间由征滇之师沿湘滇黔驿道由闽、广、楚等地带入,于1938年前后引种烤烟成功,现在云贵烤烟种植已很普遍,是重要的经济作物。(2019年摄于云南省曲靖市)
插秧的人们。明清时期的驿道沿线也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移民和军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入,在湘黔滇驿道两侧扩散,成为这一区域人口增长的保障。(2018年摄于贵州省安顺市)
于收购点售卖刺梨的毛路周。湘黔滇驿道沿线众多山地物种,逐渐被开发、加工、生产和推广,越来越多“山货”品牌形成。(2019年摄于贵州省盘州市)
在水稻田里吃晌午的排摸村民。互助合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湘黔滇驿道沿线广大农村是常态。(2019年摄于贵州省丹寨县)
老年舞蹈赛赛前准备中的韦文芳和队友们。行走在原湘黔滇驿道沿线及周边地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展开。(2019年摄于贵州省镇宁县)
取快递返程途中采摘山花的兄妹。在湘黔滇驿道沿线地区,快递已经深入所有行政村。(2019年摄于贵州省花溪区)
摄影师介绍
张勇
201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生活工作于贵州省贵阳市,《湘黔滇驿道》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摄影项目立项并已结项。
如果你也有佳作想要展示
请把作品发送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