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开创私学,是历史上将贵族专有的知识向民众开放的第一人 2024-07-31 02:53:54 西周时代,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世袭贵族不仅垄断着权力和财富,而且垄断着知识与文化。在分封制下的世袭贵族掌权的时代,阶级对立森严,平民与知识和文化无缘。学问都是由贵族委派的官员来掌握,所以称那个时代的学问为官学。 但东周以来,伴随着封建制度日趋破坏,以周天子为首的世袭贵族地位没落,贵族后裔降为平民的日益增加,知识与文化也因此流入民间。王室衰微室,诸侯力争,传统的礼乐制度不能支配人心而遭到破坏,这就为独立思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中的礼乐制度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唯有鲁国在列国中最以讲究礼节著称,保留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鲁国原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国,平王东迁镐京沦陷,因此礼崩乐坏,鲁国便成为当时礼乐文化的中枢。一般认为孔子是开创私学的第一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因此受到了良好的礼乐教育。传说,他幼年时就喜欢陈列俎豆,做模仿祭祀的游戏,少年时代便立志学习礼乐,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年时开始招收门徒,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在思想上是保守的,他对西周的一切文物,全盘接受。他认为解救天下最好的办法是将社会秩序恢复到西周鼎盛时期的秩序中。他首提正名,要求社会各阶层都要按照周礼规定的权利义务安守本分,使名实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从古代的文物中继承了“礼”,孔子所讲的礼,不仅是指冠、婚、丧、祭等各种礼仪制度,而是泛指西周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将西周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体现出来。礼,概括了西周的社会制度、等级关系、宗法制度,礼制仪节等全部的内容。平王东迁之后,诸侯争霸,大夫执政,西周原旧的礼制维持不住了,篡逆、犯上、弑君、弑父、违制使用礼乐等现象层出不穷,周礼已经名存实亡了。对于这些现象,孔子实在看不去,他要将周朝旧文物作一番整理恢复,继承文王、周公的事业。如何恢复周礼呢?孔子认为遵守周礼、实践周礼是仁人君子的本分,是君子仁人之所以为君子为仁人加最基本的道德前提。所以,孔子在礼之外,又提到了仁。什么是仁?仁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说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它们符合周礼的规定。孔子将周礼说成是最符合人本性的东西,体现人之所成为人的根本性质。这就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看作一般人的规矩和本分,认为违反了周礼就是不仁,也就失掉了为人为君子的本性,只有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周礼的规定就可以成为仁人君子了。这是为西周统治者的合法性作辩护,他始终站到贵族的立场上看问题。贵族的道德也包含一些普遍性的内容,比如孔子也将“仁”解释为爱人。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事推己及人,对待别人的需要要像对待自己的各种欲求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不想得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还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孝悌规范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相亲相爱、和谐相处。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也就不会发生篡逆、弑君、杀父的行为了。“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礼崩乐坏,归根结底是孝悌的丧失。孔子重视德政,所谓德政就是指道德教化。他将德政与刑政对立起来,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规管理天下,用刑罚规范民众的言行,民众只是能做到避免刑罚,而不有羞耻之心。用德政来治理天上,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民众不仅有羞耻之心并不断追求道德精进。所以,孔子主张将道德教化与礼乐制度结合起来,道德教化的目标是使人们自觉地遵礼,而遵礼正是道德高尚的体现。孔子认为周礼万世不易治国大法,他说:“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代之礼有一个发展并成熟的过程,及至周礼便发展到了顶峰,虽百世仍可法,而不需要有所损益。孔子的理想虽然在政治上,但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在教育上。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将贵族专有知识向大众传播。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向学,他就无私教授,绝无隐瞒。他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的内容,这就是因材施教。孔子搜集整理西周时代的古文献,用作教授学生教材。相传他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这些典籍成为后世儒家的重要文献,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研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籍。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赞 (0) 相关推荐 生不显达是时代的悲哀,身后隆盛是应有的肯定,孔子伟圣人也 [中国人是这样想的]系列问答 091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春秋时代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也就是说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的晚期. 其祖上原本是宋国 ... 简单中国史:⑬儒家学派的起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于前551年,正值春秋时代的末期.孔子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其祖上是宋国的贵族,避祸迁居至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鲁国做了低阶的贵族,孔子年轻时在大贵族家做过掌管仓 ... 论语:雅颂各得其所(9-15)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礼不复.孔子极度推崇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时时缅怀周公所规范的礼乐制度,于是致力于订正礼乐,期望以乐正礼,恢复周公之礼. 子曰:"吾自卫反鲁, ... 启蒙药食同源,开创食疗学,名医孟诜的历史成就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食疗养生观念深入人心,食物被视为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可见,合理膳食是"治愈疾病"的第一 ... 张载:受范仲淹点拨开创关学,不被王安石所喜,却写出千古名句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宋朝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特殊的一个朝代,许多读者认为两宋偏安,不仅仅没有拿回燕云十六州,后期南宋更是划江而治.不仅丢失国土,甚至还创下了靖康之耻这样几千年来也是中原政权的最大 ... 国学大师钱穆:《论语》开篇三句话,浓缩了孔子毕生为学的经历! 大凡中国的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论语>开篇这三句话的: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荔湾是贫民区?来,一起学下历史。 缘起:这两天有位自称"富豪"的网民说荔湾是贫民区 呃,我们不妨先帮这位所谓的富婆恶补下历史: 清代广州城 @Parko 近代广州城 @网络 广州府城历来是广东省城所在,古时有&qu ... 孔子《论语.学而篇》8:如果这都不算爱 先前分别解读了孔子<论语·学而篇>"论语"的含义,明德与愚民,中华文化的核心,挑拨是非,把悲伤留给自己,社会动荡时的应变措施,同门相惜与开启民智,少年强则国强.时代考验 ... 孔子《论语.学而篇》6: 同门相惜与开启民智 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古文经典多包含至少二层含义,使用古代甲骨文本义可破译出其中的另一层含义.先前分别解读了孔子<论语·学而篇>"论语"的含义.明德与愚民.中华文化的核心 ... 孔子《论语.学而篇》4: 把悲伤留给自己 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古文经典多包含至少二层含义,运用甲骨文可以一窥端倪,使用古代甲骨文本义可破译出孔子<论语·学而篇>的另一层含义,先前分别解读了"论语"的含义.明德与 ... 中国第一个朝代真的是夏朝吗?你学的历史书可能一开始就错了。 要谈到夏朝,就一定避不开一个人,大禹. 大禹原来不叫禹,而是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至于后人为什么称大禹为禹,在考古学家的考察下发现周朝中的金文中的禹字代表了部落的图腾,在慢慢的演 ... 甘肃最后的“高考状元”,开创西夏学,办首家火柴厂,件件有传奇 甘肃最后一位"高考状元", 走实业报国之路,兴办甘肃首家火柴厂 1875年7月,甘肃贡院落成后,就举行甘肃有史以来的首场乡试,安维峻考取第一名,成为解元.这是科举时代, ...
但东周以来,伴随着封建制度日趋破坏,以周天子为首的世袭贵族地位没落,贵族后裔降为平民的日益增加,知识与文化也因此流入民间。王室衰微室,诸侯力争,传统的礼乐制度不能支配人心而遭到破坏,这就为独立思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中的礼乐制度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唯有鲁国在列国中最以讲究礼节著称,保留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鲁国原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国,平王东迁镐京沦陷,因此礼崩乐坏,鲁国便成为当时礼乐文化的中枢。一般认为孔子是开创私学的第一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因此受到了良好的礼乐教育。传说,他幼年时就喜欢陈列俎豆,做模仿祭祀的游戏,少年时代便立志学习礼乐,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年时开始招收门徒,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在思想上是保守的,他对西周的一切文物,全盘接受。他认为解救天下最好的办法是将社会秩序恢复到西周鼎盛时期的秩序中。他首提正名,要求社会各阶层都要按照周礼规定的权利义务安守本分,使名实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从古代的文物中继承了“礼”,孔子所讲的礼,不仅是指冠、婚、丧、祭等各种礼仪制度,而是泛指西周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将西周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体现出来。礼,概括了西周的社会制度、等级关系、宗法制度,礼制仪节等全部的内容。平王东迁之后,诸侯争霸,大夫执政,西周原旧的礼制维持不住了,篡逆、犯上、弑君、弑父、违制使用礼乐等现象层出不穷,周礼已经名存实亡了。对于这些现象,孔子实在看不去,他要将周朝旧文物作一番整理恢复,继承文王、周公的事业。如何恢复周礼呢?孔子认为遵守周礼、实践周礼是仁人君子的本分,是君子仁人之所以为君子为仁人加最基本的道德前提。所以,孔子在礼之外,又提到了仁。什么是仁?仁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说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它们符合周礼的规定。孔子将周礼说成是最符合人本性的东西,体现人之所成为人的根本性质。这就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看作一般人的规矩和本分,认为违反了周礼就是不仁,也就失掉了为人为君子的本性,只有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周礼的规定就可以成为仁人君子了。这是为西周统治者的合法性作辩护,他始终站到贵族的立场上看问题。贵族的道德也包含一些普遍性的内容,比如孔子也将“仁”解释为爱人。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事推己及人,对待别人的需要要像对待自己的各种欲求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不想得到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还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孝悌规范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相亲相爱、和谐相处。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也就不会发生篡逆、弑君、杀父的行为了。“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礼崩乐坏,归根结底是孝悌的丧失。孔子重视德政,所谓德政就是指道德教化。他将德政与刑政对立起来,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规管理天下,用刑罚规范民众的言行,民众只是能做到避免刑罚,而不有羞耻之心。用德政来治理天上,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民众不仅有羞耻之心并不断追求道德精进。所以,孔子主张将道德教化与礼乐制度结合起来,道德教化的目标是使人们自觉地遵礼,而遵礼正是道德高尚的体现。孔子认为周礼万世不易治国大法,他说:“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代之礼有一个发展并成熟的过程,及至周礼便发展到了顶峰,虽百世仍可法,而不需要有所损益。孔子的理想虽然在政治上,但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在教育上。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将贵族专有知识向大众传播。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向学,他就无私教授,绝无隐瞒。他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的内容,这就是因材施教。孔子搜集整理西周时代的古文献,用作教授学生教材。相传他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这些典籍成为后世儒家的重要文献,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研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籍。参考资料: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