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33,3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字意双解:

知晓别人的人很有智慧,知晓自己的人很明智。能战胜别人称得上很有“力量”,能战胜自我称得上内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坚持不懈的人才算有志。不离失“天性”的人就会长久,身死而“人”在的是真正的长寿。

旁注:

智慧比聪明在层面上讲要高得多。我认为,智慧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综合考虑:既考虑自身,也考虑他人。而聪明则不然,相对来说考虑自身要多一些。一个人战胜他人多是因为客观的“力”,而战胜自己则多是因为主观的“内强”。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真正的志应该具有相对的持久性,而持久性的取得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克服常人认为的不可能,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力上。

“不失其所”对人生而言相当重要,你在年龄大时能够保持少时的淳朴、天真吗?如果能,你的人生多会比常人延长些。佛家讲法身与肉身问题,认为肉身多者百年而法身不灭。只有法身才可以不灭,比如老子的法身以《道德经》之故而得以存世数千年之久。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刘晓林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字意双解:

大道充盈天地间,它遍布一切。万物因“道”而生,“道”却无言;帮助人们完成了功业,“道”却不占有名声;养育万物,而不以“主人”自居。“道”隐于万物,实在是可以称它为“小”啊!万物源于“道”而“道”仍不自显,实在是可以称它为“大”啊!正因为它永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恰恰成就了它的伟大。

旁注:

前面有章节多次谈到“不名(鸣)而名”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老子隐含了许多条件。如果一味的想“不名而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阶段性是哪个人都不能逾越的,若你得到了“道”的时候就可以“不名而名”,得不到“道”的时候“不名即不名”。一个人如果不断的得到“道”并且一贯的不自大,那么此人想不大都不行了!当你的“自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大”一定会呈现给世人。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