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抱怨个不停,孩子哭闹个没完,这居然是我的错?|家庭中的不当强化

丈夫体贴,妻子温柔,孩子懂事,一家人彼此爱护,相互体谅。相信这是大多数家庭理想的样子。然而事情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们事后都知道说的某些话或者做的某些事不好,但还是会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不自觉地出现这些言行,导致对家庭关系的伤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好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别着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根据Thibaut和Kelley的行为交换理论,良好的关系是付出和回报的一种平衡,每个人都希望关系中能有一个高的收益成本比 。具体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成本”,或者说付出,可能是包容配偶偶尔的脾气爆发,也可能是在孩子闯祸时劳心劳力地收拾残局;而“收益”,则可能是失意时伴侣的一个拥抱,也可能是不经意间孩子的一句懂事贴心的话语。这样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决定着家庭的满意度。

Gottman(1994)的研究表明,在婚姻关系中,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要维持在5:1以上,否则婚姻关系容易破裂。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积极互动应在夫妻间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夫妻双方应不断地为对方创造从这段关系中能够得到的“收益”,而不是不断增加彼此为这段关系所付出的“成本”。在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都致力于将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在不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则忙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以至于都没有考虑如何使彼此感到快乐,这时,消极的行为往往在互动中占据上风。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哪对夫妻不想把日子过的幸福美满,谁愿意天天吵架呢?但不知道为什么,事情总是不如人所愿。

其实,很多循环往复的消极互动行为,都只是源于一次不恰当的强化。

什么是强化呢?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其结果维持的。使行为增加的结果就是强化物,而使用强化物增强某一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

举个例子,当孩子考试成绩不错时,你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表扬孩子的努力。为了得到你的拥抱与表扬,孩子在之后更加努力学习。你的拥抱与表扬,就强化了孩子努力学习这一行为。

上文提到过的行为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更重要的是,要将不愉快最小化 。结合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关系中应当不断强化积极行为,而不是反反复复地互相伤害。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恰恰是自己的行为,强化了那些令人痛苦的行为,甚至将自己卷入了反复彼此伤害的漩涡当中。

就拿亲子关系来讲,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用责骂和训诫来应对不当问题。这些行为看起来像是惩罚,但实际上它们却可能发挥着强化的功能。

比如,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常常是只在孩子出问题时才予以关注。孩子只有在学校闯祸,表现不好时,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此时父母的“关注”就会成为缺乏关注和陪伴的孩子的强化物。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

此外,强化也不仅仅是一条单行道。有时不仅是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常常间接强化了父母的不当行为。

家长跟孩子一同去逛商场,孩子走到玩具店里就走不动道,看中了一个最新款的玩具。家长想到家里一堆积了灰的各类玩具,断然拒绝。孩子开始哭闹。一开始家长还能比较坚定地说:“你哭我也不会给你买的。”但是孩子继续发脾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家长由于愤怒和尴尬而屈服:“行了别哭了,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一个。”

相信很多父母对这一情景都深有体会,在这个情境中,显然,孩子哭闹的行为就得到了家长的强化,不论过程如何,孩子最终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与此同时,孩子最终的平静也反过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的屈服。于是,不良行为的螺旋关系通过相互强化继续维持下去,不断消耗着亲子关系中的成本。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在很多家庭中,夫妻间常常会使用厌恶控制——哭泣、唠叨、退缩——来对待彼此,这会大大降低婚姻的幸福感。随后,伴侣则总是倾向于对这样的厌恶行为给予回击,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讨论问题时,处于这样充斥着消极行为的痛苦关系之中的人们,也往往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来表达愿望和抱怨,再用抱怨来应对抱怨。几乎所有典型的不良婚姻中都存在着这类相互抱怨,彼此诋毁中伤的对话。

“你能不能别给孩子报那么多班啊,这有必要吗?”

“你还说我,孩子学习的事你操心过几回啊!你都为孩子做过什么?就说我的时候来劲!”

“你能不能别再发脾气了!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是我想发脾气吗?你连个我想吃的东西都不愿意帮我买,你到底有没有在乎过我!”

大多数行为分析指出,不良家庭中缺乏积极行为的强化。抱怨、发脾气这样的消极行为往往比积极行为得到更多的反馈与关注。“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是一样的道理。于是,就在这样不经意间,这些令人烦闷懊恼的行为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

读到现在,有没有想到你的家庭中所存在的由于不当强化所导致的类似问题呢?对应的强化物又会是什么呢?消除不良行为,强化积极的替代行为,才能慢慢解决问题。面对总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会忽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并对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觉的行为进行奖励;面对伴侣,停止“你不要再说了”这类消极的表达,转而去强化夫妻间令人愉快的互动行为,比如,当夫妻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时,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以及对这次沟通的肯定等等。

最后,祝愿大家的家庭幸福美满~也欢迎大家和我们讨论自己家庭中有哪些不正当强化行为~

(0)

相关推荐

  • Papi酱人生排序惹争议:最好的家教,是妈妈永远爱自己

    前段时间大热的综艺<我家那闺女>中,Papi酱的一席话惹得全网热议,话题更是被顶上了当日热搜榜. 她在和闺蜜焦俊艳的聊天中谈及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话题,Papi酱表达了自己人生重要程度的 ...

  • 心理学:你不是我男人吗?为什么每句话都要伤我?

    "你嘴这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  "你世界第一聪明,干嘛找我这个智障,眼瞎吗?" 男:你给我滚!滚得越远越好! 男:他这么好,那你怎么不嫁给他? 从数落她不管 ...

  • 70后女孩的自我救赎之路

    我们这一代70后,当时的家庭教养主流价值观是"重男轻女"与"父母绝对权威",我们从小就学会了乖巧懂事,因为顺从父母的意思,会得到父母更多的怜爱.疼惜.当然,这样 ...

  • 婚姻的挽回可以通过孩子吗,如何通过孩子来挽救婚姻?

    情感 · 咨询 说到挽救婚姻的一大神器,就不得不提到通过孩子挽救婚姻,毕竟孩子是这段感情的结晶,就算夫妻已经反目,但为了孩子着想,很多人还是愿意回到婚姻家庭的,今天小编就来说一说具体怎么通过孩子挽救婚 ...

  • 你有厌(伴)侣症吗?

    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创伤的人会将自己向父母索爱的心理投射到伴侣身上,因为感觉没被爱,所以也不会爱,所以一直不停地向对方索爱.想让伴侶给来完成自己内在的投射,想让伴侣来填补自己内在爱的缺失,吊诡的是好多索爱 ...

  • 伴侣抱怨,孩子哭闹,是谁的错?| 家庭中的不当强化

    发布时间:2021-05-20  文:张译可 来源: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原文标题:伴侣抱怨个不停,孩子哭闹个没完,这居然是我的错?|家庭中的不当强化 丈夫体贴,妻子温柔 ...

  • 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要避免“中国式家长”都在犯的错!

    很多孩子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在家长面前哭的时候被家长呵斥不许哭.在中国家庭里,能理解孩子在哭的时候的心态,并且给他一个拥抱好像是一个奢望,对家长来说,孩子哭更像是一种奢望.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 ...

  • 孩子哭闹不止,妈妈降不住,奶奶只做了这件事,就治得服服帖帖

    小玲家的宝宝就是个"爱哭鬼",一开始的时候小玲还能耐着性子哄哄孩子,可到后来,孩子似乎也摸准了小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难哄了,有时候小玲也就不愿意哄孩子了. 一次小玲正在忙着做饭,孩 ...

  • 面对孩子哭闹,家长不能说的话,拒绝冷暴力从学说话开始

    当了爹妈的人,谁还没遇到过孩子发脾气,又哭又闹,尤其是在孩子进入两岁的时候,这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试图通过哭闹的方式来探索和周围人的关系,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当然 ...

  • 孩子哭闹耍赖的背后,其实是情绪宣泄的表现

    十个孩子里就有九个"爱哭鬼",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哭是他们表达需求的唯一途径. 作为家长,在听到孩子的哭声后,尤其是动不动就哭,第一反应肯定是脑仁疼,让孩子别哭了. 为了让孩子 ...

  • 在对付孩子哭闹这件事上,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懂事

    我儿子童童有个我自认为值得赞赏的优点,那就是他从来不会用哭闹来达到目的,因为他知道: 哭闹这种"策略"在我面前毫无用处,我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当然,他这优点不是生来有之,而是在试探 ...

  • 孩子哭闹,哄还是坚决?一定要分清情况,否则就是在伤害他

    今日坐诊:朱丹老师  1  关键词:委屈 年龄:3岁 我家男孩情绪容易波动,摔倒或磕碰后大哭,就算没摔疼也尖叫着大哭.玩什么东西总不能达到他的要求(比如,拧螺丝拧不进去),就跺脚哭.育儿方面也关注不少 ...

  • 孩子哭闹别错过,都是情绪管理的好时机

    孩子哭闹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家长不必太过苦恼,其实只要正确引导教育,教会孩子在哭闹中学会管理情绪,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家长教会孩子做好情绪管理,要比" ...

  • 当孩子哭闹时,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进化妈: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时,也要学会去充分的肯定孩子所做的选择,孩子心中会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这样当孩子面对同伴的否定时,就不会失去自己的主见. 作者:董若晗(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与朋友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