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人生的四种关系
人生的四种关系
刘晓林
一
恕九天居士的寡闻与自大,世界上的美妙文字中实在少不了汉字!
关系,在英文多用relation来表达。即re+lation,意为再次、重复的流通或周转。按人类的通常思维来看,似乎没错。若仔细推究,则有不少问题。
关系在汉语中可理解为关键、根本的联系——表面上的循环往复、礼尚往来与真正意义上的关系相去甚远。
人生的四种关系,概论如下:1、人与自己。2、人与他人。3、人与万物。4、人与未知。这四种关系共同影响了人生,综合制约了命运。
二
人活在世上需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人人皆是一个系统。当两个系统达到高度的互融状态时,所谓的知己产生。
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中,人也不例外。当我们有了思维后便有了促使这种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可能——于是,变化进入了“匀速”运动。两个人之间的“心理变化”,态势越趋一致,相处的越愉悦、越合拍。从这个意义上讲,与自己做知己比与他人做知己要容易些。
与自己做知己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真正做起来却非常之难。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要使得自我评价与实际上的性情、所拥有的能量相吻合。非常残酷的现实,人这种高等动物在灵魂深处要么高估自己,要么轻视自己。遂之,自我的了解变得混沌莫变。一个人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便是在经历了适度坚持后对人生做出剖析与反省,听从内心那真实的呼唤并结合所为的实效来对自己进行定位。
了解自我后的落脚点是接受自我。否则,7解白我便失去了意义。人人不是上帝,优点与劣势并存。接受自己的核心便是坦然正视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人皆如此,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一个人活在世上,想依靠外力来化解自己的酸楚、悲慽、困惑、苍惶……多为徒劳而已!做自己的知己,或许这就是与灵魂对话的法门!做自己的知己,眼前即是天边。
当一个人学会了与自己做朋友,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时,天地间便会变得澄朗无际。
三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中包含了无数的你我他,人们相互间影响。有的密切,有的疏离,有的终生不相往来……
如若将环境具体化,人与他人便成为不可绕过的关系。杨绛女史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也许百岁老人而言是莫大的真实。然而“人是环境产物”的大道依旧不可违!在漫长而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人与他人的“纠缠”是永恒的存在——世界永远不可能只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只能是理想而已!
绚烂至极复归平淡,人生的过程岂能略过?因此,九天居士的观点:你我在未至百岁前,千万不要认为“与他人毫无关系”。你我终生在“关联”中度过,即使一个人的能力到了振袖拂星、境界已臻了无烟火——其仍无法彻底割绝与世界的联系。若真的认为自己可以做的全部超然世外,只能是主观的认为而已!
“我心即宇宙”被许多人奉为圭臬,这是大儒王阳阴对自造乾坤的强调罢了。六经读后无一字,唯见孤月湛虚明。天地间哪有什么真正的无?世界怎么可能仅有你自己?
我曾多次在不同场所与友人谈到下面的话:“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平静,即使隐在深山也会燥动不安;一个人如果不会自我化解,即使赏遍了天下妙景也会心生愁绪;一个人如果不善良,即使整日念阿弥陀佛也会惶恐无尽。”当一个人的诸般条件极度满足、认识通透的足以安顿自已的灵魂后,其在特定时间段便拥有了世界上只有自己的状态——但仍然不能长久拥有!原因在于入世与出尘永远同存于这个世界。只有入世的“客观状态”不可消失,这个社会便是熙熙攘攘的“人与他人”。
须弥其伟,芥子其妙。共生使得六合更为绚烂,悲欢更为真实——世界不可能仅有你自己!或许一个人能够实现生活的独立、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但终究摆脱不了人来人往。无论隐于深山古寺,还是行走于江湖庙堂,概莫能外!
人与他人客观存在的另一根本原因,在于人拥有情感与思维。这两者使得神通万里有了可能,使得人有了接触更多人(包括古今的逝者)、受更多人(包括社会上在世的不曾相识者)影响成为了现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