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非常道

随着中华文化自信不断树立,阅读古代经典的潮流正扑面而来。

就我的阅读经历看,《论语》最通俗易懂,讲的都是如何为官做人的大实话大白话,哪些能做、哪些必做、哪些不能做,总之都是日常起居当中应该注意的东西。各个方面都做到了,也就成了君子;相反就成了小人。所以,《论语》是要读的,可以作为为人处事的镜鉴。

《中庸》就比较难懂一些。与《论语》主要谈行为准则不同,《中庸》就有了点哲学的味道。在这里,孔子主要讲了自己的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中道、君子之道。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还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由于是讲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就显得深奥许多、晦涩许多。

由此想到《大学》,讲的就是修行了。所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致”什么“知”,说到底就是“道”,理解和把握中庸之道,或曰“中道”。理解和把握了“中道”并身体力行,就能够做到“任意行而不逾矩”,《论语》也可以不看了。

因此,孔子的三本书,以《中庸》最难懂、其次是《大学》、再次是《论语》。

但是,还有比《中庸》更难懂的书,这就是《道德经》了。与《中庸》相比,《道德经》的哲学造诣还要高出很多。《中庸》讲的也是道,但是,与《道德经》道德并讲、道为体德为用相较,《中庸》对道的论述明显不足,基本停留在“用”的层面,即中和。《道德经》上篇论道,讲道的实像与特征以及感知道之存在的途径;下篇则主要讲德,即道在现实世界的现实反应以及圣人如何将道的法则运用于国家治理等。因此,《道德经》是名副其实的哲学经典,其中的世界观、辩证法、价值观,比西方哲学领先了上千年。

由于是哲学,所以最难懂;但是,难懂不等于不能懂,怎么才能真正读懂《道德经》呢?

首先,要批判地对待《道德经》这本书。为什么呢?因为老子开明宗义就讲了,“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尽管道是可以讲的,但是,讲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本来的“道”了。这等于告诉世界,他后边讲的5000字,确实是讲“道”的,但距离本来的“道”还是有差距的。且莫以为能够把《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就懂得什么是“道”了。

其次,要把研读《道德经》作为入门的工具书。即使这本书存在着“强说”的局限,但毕竟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老子发现的“道”,列举了大量“现象”证实“道”的真实存在,“道”的本源性、总规性、唯一性、统揽性、化育性,为后世“悟道”提供了辨别真伪的“标准”。因此,初始“悟、修、行”道者,必须要读《道德经》,就像过河要用筏子一样。

再次,掌握“悟道”的唯一法门。关键就是一个字:静。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我以观复”,要“塞兑闭门”“和光同尘”。这在佛家有个说法,就是“禅定”,进入一种“空”的境界,就示现出一种“明”的状态,那时候,就会感知到一种“形无实有”的“客观存在”,与老子描写的“道”完全吻合。这时,老子《道德经》讲的一切都会豁然开朗。同时,对“道可道、非常道”的高妙之处,也感同身受。

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界物理科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证明老子的世界观和辩证法是科学的,“道”作为宇宙本源和总法则是真实存在的。一切有志于探求宇宙真理的人,都不要作“下士”、也不要做“中士”,要坚定做“上士”,努力悟、主动修、积极行,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