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加班不可怕,“累丑”才可怕
作者丨温听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年后第一周,旁边工位的李然顶着黑眼圈感叹:
“天天赶方案,放假比上班都累啊!我再也不是都市丽人了,你们看我这脸,简直是活体'囧’字!”
这让我想到了2021年第一个职场热词——“累丑”。
比起“憔悴”,它更形象表达了职场人在高强度加班、连续熬夜又得不到休息后所呈现的无活力状态,因此一出现就迅速引发强烈共鸣。
“累丑”虽是职场人的戏谑之词,但能得到广泛传播,足以说明这份自嘲背后流露出的无奈与迫切,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
为什么越工作越烦恼,甚至变胖变丑?
职场与生活压力的双向冲击,动力衰减
《创造营2021》开播,邓超在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应邀当导师时,他说:“我不想变老,想和年轻人在一起。”
结果播出后,国内选手因实力堪忧引群嘲,网友们截下导师前后表情对比图调侃:“原来这就是累丑,邓超录完第一期反而更衰老了。”
明星营业尚且面露难色,何况是平凡普通的你我。
在职Q社区中,“哪一刻让你感受到太苦了”话题下,一位职友不堪忍受领导的否定与人身攻击,但一想到贷款想到孩子,只好把委屈咽下。
而其他职友的回答,同样令人揪心:因疫情被裁员、求职因年龄被拒之门外、职场妈妈分身乏术背奶上班…
当工作与生活相互交织,确实衍生诸多矛盾,令人身心俱疲。但聪明人懂得在难题中找出口,而陷入困苦循环,只会令你自怨自艾,甚至丢了西瓜也捡不到芝麻。
用不健康方式暂缓焦虑,逃避问题
曾经同办公室的叶子,因业务量激增导致工作压力加大,一边加班一边嗜甜,仅一年时间就增重了20斤。年度体检指标堪忧不说,“你太胖了”听太多次后,叶子自发陷入了容貌焦虑。
《职场人厌班情绪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职场人上班成“丧班”,并常伴有暴饮暴食,超两成职场人因上班时常感觉没胃口。
好好吃饭、早点睡觉,似乎成了当代职场主力军的奢侈愿望,于是人们更加渴望在公私模糊的时间段里制造属于自我的痕迹。
加班时高热量进食、工位前咖啡续命、深夜烟酒解愁、背地里朋克养生,这些试图用非健康方式获得安慰感、暂缓烦忧的行为,无疑是以身体为代价竭泽而渔,用未来的痛苦麻痹当下的痛苦,原始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想太多却无法击溃不确定感,心态失衡
朋友安安前不久入职新公司,不想直属领导比自己还小三岁,不免有些尴尬。在新团队里辛苦做的第一个方案,每次提交都被他否定,安安常自问——我年龄太大了吗?我适合这份职业吗?我真的行吗?
前公司实习生小张,一心想盖过同校竞争对手获得入职机会,在文章中剽窃他人原创摄影作品,组内审核时谎称照片是自己拍的,发布后她得到了颇为漂亮的数据和原作者寄来的律师函,公司蒙受损失,事后将小张开除。
这两个身边案例,一个过度关注“我”,一个过度以他人为准绳,都不可取。身为职场人,还没把事情做好,心态却先崩了,反而踏上一条绕弯的跑道,实在不该。
多伦多大学曾有一项研究称:一个人的社会阶级信息虽然细微,却可以保存在你的脸上。这些第一印象可以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们可能会影响你的反应和你所拥有的机会。随着时间推移,你的脸会永恒地反应和揭示你的经历。
简言之,心态与面容相互影响并印证。长久的自我怀疑或攀比都会击垮一个人的自信心,当皱着的眉头成为了心结,自然被“累丑”。
不做“累丑”打工人,从这3点开始。
追溯源头,差异化看待自身“累点”
你有没有尝试问过自己,你在为什么而烦恼?也就是说,首先你要找到自己的压力源,这很重要。
工作的第三年,一名同事突然离职,老板在招不到人的情况下命令把工作交接给我。一开始我窃喜可以多些表现机会,可是迟迟未有新人上岗,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我喘不过气,而我却只会憋着不明说。
其实压垮我的,是本该别人承担的工作,只要我主动去沟通、优化工作方法、大胆争取利益,压力就会随之消散。
其次,应把有限的能量聚焦在解决问题上。前段时间爆火的“深圳搞钱女孩”,她们的努力路径十分明确:赚钱养家-再赚多点-扎根深圳,“搞钱群体”没有被骂功利,反而因一心务实奋斗赢得尊重。
最后,切忌跟风,因为别人的烦恼并不一定是你的。不要强迫性地把自己塞进他人制定的框架中,而是用包容性视角,理解他人的选择,同时找到自己的道路。
自我悦纳,允许失败并积极减压
薛兆丰教授在《经济学讲义》开篇语中说:“我希望你通过学习这366讲,把术语和图表忘记后,记住这六个字——理性,悦纳,进取。”
悦纳,对于跟着时代奔跑的现代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它其实是自我接受和自我批判之间的平衡。
我们该尝试去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变化带来的兴奋或失望;去争取机会,发现我确实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明白“争取不到也不要紧”。
同时,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当职场与生活的压力堆叠到一定程度,请主动为自己解压。比如晨起端坐3分钟冥想,工作间隙抽出20余分钟做室内外运动,执行30天睡前远离手机计划等等。
自我悦纳和解压不必大动干戈,发现生活之美,也许只需要在家门口的早餐摊和转角的鲜花店。
除了工作,请寻找并开辟第二天地
不论你多积极向上,有些压力源是你无法改变的,比如疫情来袭、被裁员、卷入恶性竞争,遭遇这些情况时我们容易陷入混乱,深感不适与焦虑。
然而混乱,也常伴随着新的可能。如果对“被累丑”心存反抗与不满,这种质疑恰恰是行动的开始,敢于去腾挪流转,也许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常说要确定职场和生活的分界线,可这太难了,但凡加过班的人都知道不现实。那么与其在工作中求生活,不如专注做好当下经历的那件事,在工作时间足够投入,在该娱乐的时间就尽情放松。
除此之外,在自己的价值次序中,找到调味生活的爱好并长久发展,以此滋养工作或托底选择。独自抵御庞大空间下的不确定性或许不易,但人人皆可做的,是每天获得微小的成就。
刘擎说:“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仅仅作为工具。”
当我们主动放弃作为人的私密性与独特性,其实是对变化的世界束手就擒。适当忘记对效率的绝对追逐,才能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年后第一周,愿每一个不甘被“累丑”的职场人,工作时保持清醒,生活中多一份笃定。
留言说说,你有没有被工作“累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