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陈曼生紫砂壶
陈曼生,也就是清代篆刻家陈鸿寿(1768~1822年),他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浙江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陈鸿寿是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一,书画创作亦有相当可观的造诣。曼生在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嘉庆十六年任溧阳知县。
1768年,大清朝乾隆三十三年。这是个平静的年头,人们都沉浸在盛世的靡靡之风中。就在这一年的浙江钱塘,一户落魄的书香门第里,陈曼生“闪亮登场”了。
在紫砂壶收藏圈里几乎没有不知道曼生壶的。曼生壶由陈曼生设计,杨鹏年制作。陈曼生就是陈鸿寿,鸿寿是名,曼生是号,紫砂圈更熟悉的是这位书生的号。
陈曼生以壶得名,却本非陶工。他之所以能在紫砂壶的艺术领域独步天下,全然得益于他在诗文、书画、篆刻等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如壶上的铭文,要在未干的砂泥上刻划,其手法与金石刀法完全不同,但欣赏法则是归于一途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为什么陈曼生是一座让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后人根本无法逾越?就是因为后来者谁也无法具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取得那么多的艺术成就。
自幼钟爱紫砂壶的曼生,一见到那温雅古朴的紫砂壶,他就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经常是在暮色苍茫时分,避开了官场上那种对等的接风应酬,钻进窑头小屋,与一帮身份不符的人在一起喝酒品茶,交流玩壶与制壶心得,其实,在那样漫长的寒夜,曼生捧一把暖心慰怀的紫砂老壶,伴着纯香馥郁的茗茶,天高海阔、品壶论艺;却常常在内心深处苦苦思念着心爱的人。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在曼生时代,金石、篆刻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作为清代最 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在后来与造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制成大量精品紫砂壶,也就是著 名的“曼生壶”。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