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贤贤易色(1—7)
孔子弟子众多,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自然也是“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此为有名的“西河设教”。子夏对处世为学之道又怎么看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尊重、重视、看重的意思;第二个“贤”为名词,指有品行的贤者。
易色,有两种意思:一是见到贤者脸上改变颜色,即显露出尊重恭敬的脸色;二是见到贤者则改变好色之心。若以“好色之心”解读,则又有两种意思:一是泛指一般的美色、容貌,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二是特指选择或者对待妻子的态度,重妻子的品行而轻其容貌。
竭,尽。竭力,尽力的意思。
致,献纳、奉献。致其身,即是将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看重贤德而不过分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事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语诚实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也说他学习过了。”
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针对上一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进一步阐释。子夏认为,看待一个人,学识的深浅不是最重要的,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还要看他能不能具备“孝”父母、“忠”君王、“信”朋友等道德品行。只要做到了“孝”“忠”“信”,即使人们认为或者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了。
我曾经遇见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初中只读了一个月不到就辍学了。据他自己讲,妻子是当年初中的同学,也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后来,二人成家生子,待儿子七岁以后,他却与妻子离婚了。我问他离婚的理由,他说因为妻子“没得文化”。我追问:“你初中只读书一个月,你妻子好歹也读书一个学期,她的文化比你还低?”他说:“知识多不等于就是文化水平高。她在家带孩子,家务事不多,却爱上赌博,输了好几十万,我用开出租车挣来的钱,把欠帐还完了,苦劝她不要再赌了,她却回不了头。我只能和她一刀两断了。”
听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这位出租车司机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他对文化的领会却超过常人的认识了。现在,高学历的人处处可见,他们就一定真正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么?
孔子教育重在德行,这是其鲜明的基本特点。 子夏的观点,正是对孔子观点深入浅出的阐发,留给后世的启示值得我们去品味、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