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十室之邑(5-28)

孔子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修养、培养仁德的重要途径,坦言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勤奋好学,承认自己的才能和德性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由此,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孔子的基本精神。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
十室之邑: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指地方很小。邑,指乡邑、乡里。《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忠信:忠信诚实、真心诚意。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信,诚实守信。
丘,孔子自称。
【译文】
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信诚实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酷爱学习罢了。”

孔子十分坦率直爽,坦言自己“忠信”与人同,只是“好学”与人异。“好学”二字是孔子真实面目。透彻领悟“好学”,便完全懂得圣人的根本特征。忠信之德是人的天性,人与人相近,人性本善,如幼小孩童与生俱来就拥有爱亲之心,但这只是一个相当微小的“仁之端”。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其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仅在于“好学”而已,以此不断提升修养、扩充仁心,最终成就仁之全德。而常人则因为不能像孔子一般好学,久而久之,到年长之后,忠信之德要么迷失殆尽,要么尚存一息,却再也不可能成就全德之仁了。

好学是人生的首要美德,是成就仁德的第一要义。《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珍贵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人民,都十分重视设立教育,以促使人崇尚学习。

好学者不是简单地涉猎广泛、博闻强记,关键在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易通,一通百通。深扎根系,持之以恒,方可成就圣贤。孔子所讲十户人家里也能找到像我这样忠信的人,既是一种谦虚的态度,更是一片勉人好学的苦心。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处处以忠信之德示教,且时时忧患自己未能修身进德,唯恐有过不改、有善不修,自始至终勉励人们要忠信而好学,见己过、常自讼、速改正,真学、真修、真干,通过勤学实修,从而复原我们的“性本善”,带动人人成就仁德,达成圣境。

纵观《公冶长》篇,用三个方面的事实说明孔子的学问和儒家追求的仁德。第一部分,孔子先后对公冶长、南容、子贱、子贡、冉雍、漆雕开、子路、冉求、公西赤、颜回、宰予、申枨进行评价,然后借子贡之口发出赞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第二部分,先后以担任过重要职务、非常有名的孔文子、公孙子产、晏平仲、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季文子、宁武子等人的功绩或不足,阐明孔子关于为学和为政的观点,虽无直接赞美孔子之辞,却透露出孔子的道德修养、为政水平远远超过他们。第三部分,孔子表达出叶落归根、回国施教为政的愿望,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抱负。特别是本章道出人生的首要美德、圣贤的根本特征、仁德的普世之要都是“好学”!三位一体,统摄全篇,画龙点睛。同时,借唯“好学”之意打消鲁国内部一些人反对他回国的顾虑,以便早日返乡施教。
忠信是根,好学为本。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少差别,后天的渐行渐远都取决于是否忠信如丘、好学如丘。孔子这样的圣人,一生都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后世今人难道不应该从中获取动力以此自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