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楼:学戏与演戏贵在一个“悟”字
梅兰芳《天女散花》
京剧老生是京剧中一个重要行当,名人辈出。自前“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发展到后“三鼎甲”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继其之后,三十年代中叶又有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四大须生,四十年代又有马、谭、杨、奚四大须生。在我国南方有以精湛、细腻生动刚劲的表演,深厚、朴实的唱腔折服了广大观众,倾倒无数内行的“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近代有能文能武,文武兼备的李少春。这些京剧须生艺术大师,无不是京剧艺术道路上继往开来,兼容并蓄,敢于革新,为京剧须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前辈艺术大师们为了更好塑造所扮演的人物,创造了无数优美的程式。如何正确的理解和继承这些表演艺术精华,我在不断地学戏、演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关键在一个“悟”字。要经过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消化过程,决不能僵化地模仿和机械地照搬。李少春先生就曾经说过,在没有人的时候,经常对镜子找“相”,找身段,找姿势,最主要的是找“心”。千万不能依葫芦画瓢,如果那样做,虽然学会了戏,掌握了一定的京剧程式,有了较好的基本功,一旦上台演出,就会出现外场背台词、空架子、挤感情、一道汤的毛病。川剧艺诀中就曾经提出过:“走神不走神,一字见真假,戏从心中起,满台都是情。”意思就是说外场演出有没有走“神”,关键在于一个“心”字。
李少春、侯玉兰《打渔杀家》
川剧讲究“读书要讲,学戏要想”,这就是说演戏必须要多动脑筋,才能“悟”出戏来,只有“悟”出戏来才能把人物演活。演戏要懂戏文、戏理,要找出戏中一字一腔、一招一式的生活依据,这样程式动作有了目的性,外场所演的人物也就“活”起来了。在这方面我有过一些心得体会,如在演《打渔杀家》一剧中,肖恩对肖桂英唱完幕后倒板,肖恩划船上场,场面打“串锤”的锣鼓点,肖恩有一个边划桨边甩“髯口”的动作,开始演出时,自己就是按照老师所教的那样甩三个髯口。后来自己老是琢磨,肖恩为什么要用这个动作?由于心里糊涂,在演出时就不能准确表达这个程式动作的含义,所以更谈不到给观众以真实、优美的感受。直到有一天,我在骑自行车上坡时为了使劲蹬车,身子出现左右晃动,脖子上的围巾也自然随着摆动,我突然“悟”出了上场甩髯口,是为了表现肖恩年迈,在船行到河心时,水深流急,为了使劲划桨让船前进,带动脑前髯口来回摆动,三下“甩髯”的程式动作是为了表现肖奋力划桨而安排的身段。由此联想到下场时的三下“甩髯”,一是看明月、二是看芦花、三是看前方波光闪闪的河面,而后带着巧遇好友得到资助的喜悦心情,轻快地划船而归。
杨宝森《空城计》
在演出传统剧目时,还要做到剧中人物是哪朝哪代,当时的历史背景,做到心中有谱。我们要多看一些历史书籍,才能更好地掌握戏中的人物性格,明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注意千万不要师傅怎样教,我就怎样演,演一辈子糊涂戏。为了演好《空城计》,我就曾多次看了《三国演义》,明白了在演出的时候,着力刻画孔明听了“探子”三报后的神态,在演员表演上要分出三个层次,要有不同的表情,感情一定要表达得细腻传神。探子头一报:“马谡、王平失守街亭!”这是在孔明看完王平送来地图后,早已在意料之中。所以,在表演上只是微微冷笑,内心独白是:“怎么样,不听我的嘱咐把街亭丢了吧!”说“再探”的语气也是平缓的;第二报:“司马懿带兵夺取西城!”这时孔明心里一惊,但在报子和随从面前,还要表现出镇定自若,念到“再探”的语气,要流露出紧张的心理状态。探子第三报,“司马懿大兵离西城不远”时,孔明已然无法掩饰自己,大吃一惊,念到“再探、再探”时,语气带有微微颤抖。这时的表演应该是外松内紧,在表演时,虽然是背向观众轻扇羽扇,但要在羽扇的时缓时急上,让观众感觉到孔明面对“城破人亡”的局势而紧张思索对策的心理状态,在孔明转身面向观众时,已是成竹在胸想好对策了,念白是用快节奏、慢念白的表现方法,来刻画孔明的大智大勇,军事家的风度气质;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唱一段“西皮慢板”时,要沉着,当司马就唱到“我本当领人马杀进城池”时,孔明为了掩盖自己,以肩遮面饮酒时,我的演法是遮面而不饮,双眼盯住,司马鼓心有余悸念到“杀不得”时,孔明才把一颗悬起的心放下,将杯中酒一饮而干。当听探子来报:“司马懿大兵倒退四十里!”过去我有个以手挥汗的动作,后来考虑到司马懿虽然退兵,但孔明仍然要在士兵面前保持威严的气度,改为面带严肃、表情冷笑,从而刻画出孔明讥笑司马懿的多疑、贻误战机,自己以“空城”吓退司马懿的胜利心情。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在学戏、演戏中,能不能做到一个“悟”字很重要,只有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不断地“悟戏”,才能继承、发展创新。作为一个京剧演员要善于思考,要有想法,永远不能自满,时刻探索追求才能前进。
剧作家 2006-07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