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得到”太容易了——写在高考后的一段话
高考结束了。
到今天下午5:00,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正式结束了。
也意味着,大部分出生于2001年、象征着新世纪元年的年轻人们,
既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由此失去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考,对于国人的意义太过重要了,
以致于对它批判的人、远远多于对它支持的人,
而所有人、无论选择直面或者迂回,都要和它碰撞、交织:
高考国内移民、高考海外移民、高考政策调整。。。。。。
每一次和高考发生“暧昧”的事件,无疑都成为燃烧国人荷尔蒙的大事件。
2019年的高考,和往年一样,都说数学难、都说英语难度、都说理综难。
不一样的年份、同样的话语,都如同这几天的暴雨骄阳,
燃爆着每年6月初的这几天。
高考结束了,
1000多万考生和家长绷紧了18年的神经,
今晚可以舒缓。
我在想象,今晚的KTV、美食餐厅,都晃动着年轻的身影,
他们用高考祭奠青春,用热血呼唤生命,
从此青涩是路人。
高考结束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鉴证了亲友太多的高考故事,
亲朋圈中的许多人,因为我熟悉院校的缘故,喜欢和我交流意见。
这几年来,总体感觉:大家对高考的热度、对高考的崇拜,开始弱化。
换而言之,家长开始放松学生、学生开始放松高考。
其实,对于普通家庭来讲,这绝对不是个好现象
——最起码,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高考是改变阶层的不多选择。
今天活跃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60后、70后群体,
绝大多数都是名校出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和平年代的阶层更迭,除了努力、别无他途
——当然,我们并不能反对安于现状的生命追求。
一个在一线城市业已立足的家庭,
更容易倾注资源、成就子女的成功,
即使子女选择了普通工种的工作,生活的宽裕度也超出移民家庭。
高考结束了。
由于职业的原因,我一直关注“高考”、“考研”和社会流动的问题。
在今天来讲,这不仅是个社会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
和许多家长座谈、交流,
得到了一个“定性式”的结论:
当前对抗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得到”太容易了。
借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的勤奋精神寻觅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挥平台”,
对于更多家庭来讲,温饱小康早已实现。
“少子化”的中国家庭,加之传统几千年的亲情文化,
及多层代际家庭的现实情况,
导致年轻人“得到”太容易了。
折射在高考现象上,比如“复读”人群逐年减少,
比如选择院校和专业上更加随意,
比如认可性降低对高考改变命运的信任。
这些情绪又反过来影响院校教育,
正向地影响青年社会,
形成一个新的“情绪闭环”:更加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不管如何,
高考结束了。
祝福少年,
祝福中国。
“
我们坚信“逻辑改变生活,理性铸造梦想”的初心;
我们秉持“公益知识传播,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