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个“窗旁的小豆豆”,遗憾的是却没有遇上“小林宗作”!
孩子突然对橱柜门产生无尽的好奇,拉开、关上、拉开、关上、拉开、关上……十次、二十次、一百次……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孩子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公众场合发出高声尖叫,一声高过一声,一次重复一次……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孩子爱讲话,不停地讲话,滔滔不绝地讲话,追根究底、刨根问底……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孩子爱画画,画纸,桌上、墙壁上、地板上……这个时候,你又会怎么做?
……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诸多令你头疼的问题,然后是不是被我们联手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制约?
《窗旁的小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在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在一年级读书没几天之后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但幸运的是,小豆豆后来遇上了小林先生,在他的爱护和引导下,别人眼里的“怪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最后成长为日本著名作家,NHK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
无独有偶,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说广州一个天才神童,一目十行,英文、汉字过目不忘,但他上课尖叫、奔跑,无法与别人友好相处,最后被众多学校劝退。他没有小豆豆那么幸运,因为他没有遇上小林先生。
黑柳彻子在《窗旁的小豆豆》一书后记中说:“如果她在被劝退后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遇到小林先生,恐怕她无论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怀着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成长。”在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有谁比小林先生更了解孩子呢?
黑柳彻子口中的小林先生,就是巴学园的校长,日本优秀的教育家小林宗作。“巴学园”就是由他个人出资在1937年创办,1945年毁于战火的由废弃电车改造而成的小学,接收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特殊孩子。小林先生之所以被现在很多教育者追崇,我想一是他对孩子心性的洞察,二是对教育制度的革新。
一、对孩子心性的洞察
1、 倾听。
倾听孩子心声,没什么大不了,但有谁能够像小林校长那么极具耐心?
被勒令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面试,第一次见到小林校长,然面试内容出乎意料的是:校长让她随便说。在接下去的整整四个小时里面,小林校长向前倾着身子,专注地听着,一会儿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一次也没有打哈欠。直到小豆豆自己觉得没话说了,小林先生才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告诉她:“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整整四个小时,一个孩子不间断地诉说,一个成人自始至终专注地倾听,都刷新了我们的震撼。回忆我与儿子的相处,五六岁正是语言表达的爆发期,扪心自问,我似乎拼足了耐心也没有超过一个小时的耐心来陪伴他静听。
“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了。”这是黑柳彻子这么多年来的心声。
2、信任。
我们不断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实际上我们开放给孩子的只有“适度自由”,有多少家长能够像小林校长那样完全放开,给予孩子足够的放心?
小豆豆有一个改不了的习惯,那就是在上厕所的时候喜欢低头往下看。不巧,她最喜欢的钱包就这么掉进了厕所,那种掏取式的水槽。为了取回自己的心爱之物,小豆豆可是想尽了办法,扛了洒水用的舀子在厕所后部大粪坑里面使劲掏。粪坑又深又黑,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小豆豆还不甘心,决定不顾上课铃声响起,继续干下去,大有一番誓不罢休的劲头。
当舀出来的脏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终于被路过的小林校长发现了。但他只是问了小豆豆一句:“你在干什么?”得知找钱包之后,小林校长像平时散步那样又走开了。过了一会儿走过来问了一句:“找到了吗?”在得到否定答案之后,交待了一句:“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去。”之后又走开了,再未过来干涉。
如果这件事情换做被我们看到,估计第一反应都是:“太危险了,停下来!”“我来帮你!”再或者“这个丢了就不要了,妈妈再给你买一个!”进行阻止吧。
小林校长难道不担心吗?不是的,他两次过来说了三句话,其实他是一直在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的,但他没有打扰孩子的行为,给她充分的时间完成自己意愿,于是孩子也爽快地答应了他“弄完之后放回去”的要求。
大干一场满足了小豆豆的探知欲,钱包没找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这么大张旗鼓地干,小林校长竟然没有生气,这份信任让她感受到了大人对她人格的尊重。“这是一个可以真心信赖的人。”小豆豆这么想。
事情的结果就是,小豆豆按照和校长约好的那样,即便掏出来的东西垒成了小山,即便自己很累,她依然把脏物送回原位。并且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竟让他改掉了上厕所往下看的习惯。
我在反省,很多时候,面对儿子稍有出格的行为,我几乎都是以强制叫停的方式制止,或者仅仅只是让他“浅尝即止”,很少或几乎没有让他痛痛快快、酣畅淋漓地满足。孩子身上诸多没有改过来的坏习惯,其症结或者就在此。
3、鼓励
来巴学园的孩子或者是像小豆豆这样的问题孩子,或者是有其他身体方面的问题,但无论对谁,小林校长都用独有的关爱和鼓励让孩子放下自卑、健康成长。
“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是对小豆豆最大的鼓励。就像文章里一开始说了,如果不是小林校长不停地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无论她将来做什么都将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二无所适从地生活。
比如对待得过小儿麻痹症的泰明,以及其他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小林校长让所有的孩子全裸地跳进游泳池嬉水。当孩子们都光着身子一起玩耍的时候,这些对自己身体有羞耻感的孩子,渐渐在玩耍中消除了这种感觉,不再怀有比不上别人的“劣等意识”。事实正如小林校长预料那样,那些身体有障碍的孩子一开始很害羞,不一会儿便放松下来,尽情玩乐。
比如永远也长不大的高桥君。小林校长在运动会中所有设计的项目都是为高桥君量身定做的。运动会开始之后,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每一个项目(几乎是全校学生全部参加)的第一名都被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走了!多年以后,高桥君依然只有读书时候那么高,他回忆过往:“的确没有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怀有自卑心理”,小林先生的鼓励给了他信心,也让他自信满满地进入了好的高中和大学,并进入大型企业担任起“使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小林先生是那么地能够洞察孩子的心理,也是一位优秀的创新教育家。在这个学校里面,他的种种革新,打破了常规学校状态,收到了不一样的成效。
二、对教育制度的革新
1、教室自由化
小豆豆终于成为了巴学园的学生,除了那辆真电车改造而成的教室让她感觉“特别”,“真特别”的还有教室里的座位。在巴学园里面,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和方便,每天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
看似简单的座位自由选择,其实是一项推行艰难的教学改革。每个学期一开始,如何安排学生座位,恐怕成为每一位班主任老师费心思的事儿。谁坐谁前面,谁坐谁右边……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个都是需求,步步需要权衡。(当然座位自由化需要硬件基础)
小林校长这一改革,除了给孩子选择权外,也避免了因为意外带来的伤害。相处一年的同学泰明死了,巴学园的孩子都沉浸在悲伤之中,特别是泰明所在的小豆豆这个班,孩子们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了泰明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事实。但幸运的是,由于班级里的座位不固定,所以不会因为泰明死了空出一个固定的座位,这降低了对孩子们的精神刺激。
2、教学人性化
对于小豆豆来说,最最特别的莫过于上课方式。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会把所有当天要上的课以及每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孩子可以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一天的学习,不喜欢的科目,只要在放学前做完就可以了,时间预留也是非常充足,学生一般也都能够完成。
一个教室的孩子,各学各的,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地方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这种“自习”式的教学,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教学,不会发生心不在焉的情况,且随着年级升高,老师能够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这将有便于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而如果孩子们能够在一个上午都努力学完一天的学习,下午的时光便是美好的“散步时光”。在散步过程中老师渗透教学,虽然“散步”时间是自由的,孩子可以尽情玩耍的,但散步的同时也是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这一点,只是孩子没有察觉到而已。
3、教师人才化
把田间劳作的农民伯伯请进课堂做老师,手把手教孩子如何除草、翻土、播种……不在乎教给孩子知识的人有没有“执教资格”,这是小林先生在教师选择上的革新。让专业的人才教给孩子专业的知识,因为他认为:孩子们看到“真正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巴学园关于生物的课程是在田间完成的,除了学习种庄稼,农民老师还会告诉孩子很多有趣的事儿,鸟啊、蝴蝶啊、还有天气知识等等。这些都是生活实际中看得到的“真正的东西”。
读《窗旁的小豆豆》一书,虽然看似回忆童年读书时光,在欢声笑语中细细体味,却能发现满满都是小林校长的用心和爱心。
在这个社会中,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爱心将理想和梦想变为现实,真的很难。但,小林校长做到了。创建于1937年毁于1945年战火的巴学园,虽然只存在了极短的时间,但那段时间却也是小林校长最富有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理想的时间。
我想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在读过此书之后,都会有我一样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真正地热爱孩子、信赖孩子、充满了热情的教育家啊!”
虽然我们无缘遇上小林校长,但若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感知到小林校长教育智慧之一二,那便是对我们孩子最大的福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