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现代灸法篇—— 五官科疾病 143 上睑下垂入标题

一四三 上睑下垂

【概述】

上脸下垂系指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即眼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 2 mm。轻者上睑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上睑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妨碍视功能双眼或单眼发病,有先天、后天之分。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上胞下垂"范畴。

【现代灸疗文献】

1.艾炷灸

(1)刘晓娟逆向针刺合艾灸治疗眼睑下垂 23例。治疗方法;采用逆向针刺手法,针后隔姜艾灸治疗,效果良好。取穴以眼周围穴为主,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四白、合谷、足三里。针刺用 28号毫针,针刺攒竹,针尖问上,刺入 1.5 寸;刺丝竹空,针尖向上,朝向前额,进针 1.5 寸,刺鱼腰,针尖向上,透刺阳白;刺四白,针尖向下,斜刺 1 寸多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为直刺。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分钟。起针后再行艾灸;用鲜姜切成 0.3 cm厚,具有一定斜度的薄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置于阳白、丝竹空、四白、合谷等部位,面积大于艾炷底面,上面放 1 寸长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更换艾炷,每穴每次灸 3 壮,灸后避风寒。每日针灸 1 次,10 次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共治疗 23 例,其中男 8 例,女15 例;年龄23~70 岁;病程最短3 个月,最长 2 年;单眼 21 例,双眼 2 例。治疗时间最短 7 天,最长 1 月。其中 21 例恢复正常,2 例症状减轻,眼睑上提有力。(刘晓娟.逆向针刺合艾灸治疗眼脸下垂 23 例 .浙江中医杂志,1994,(3); 127)

(2)潘素芬透刺加灸治疗眼睑下垂 15 例。治疗方法;取穴∶下关透瞳子骸、睛明、百会、足三里、内庭。嘱患者平卧,局部常规消毒,取患侧下关穴。选用 28 号2~3 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 15 度夹角,针尖向上斜透瞳子骸穴,针下得气后,将针顺时针小幅度、慢频率提插捻转,患者感到局部酸胀明显时留针半小时。中间施提捻手法 1 次,留针期间用

艾炷灸百会、足三里各灸 2~3 壮。出针时施逆时针方向转动提插,针体松动后即将针轻轻拔出。嘱病人每日早晚各做 1 次眼保健操。针刺日 1 次,10天为 1 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复视消失,眼肌功能恢复正常,上睑开合与健侧相等,视力提高到 1.5)11 例;显效(眼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伯有复

视,视力达到 1.0)3 例,好转(眼肌部分恢复功能,尚有复视,视力在 1.0 以下)1 例。(潘素芬 .透刺加灸治疗眼脸下垂15 例。江西中医药,1996,(增刊);139)

(3)连远义直接灸治疗眼睑下垂 36 例。治疗方法;处方∶双侧的阳白、足三里、三阴交。方中阳白为足少阳、阳维之会,是为局部取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为补益气血的第一要穴。《铜人》谓其"诸病皆活"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会,《眼科锦囊》有云∶"上睑下垂,轻症者灸三阴交。"此二穴为远部取穴。全部 6 个穴均采用直接无瘢痕灸法,每穴灸 5 壮,壮如黄豆大,每天 1 次, 10 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 1 周,治疗过程根据疗效逐渐减少原用药剂量,直至全部停药。治疗结果,痊愈者 8 例,均为病程短,年龄较轻者;好转 24例,另有 4 例无效。(连远义.直接灸治疗眼睑下垂 36例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40)

2.艾条负

张永臣艾灸三阴交治疗眼睑下垂。治疗方法∶正确取双侧三阴交穴。笔墨点之,坐点坐灸,卧点卧灸。将艾条一端点燃,艾火距穴 2~3 cm,此位置要求基本恒定,以使艾热集中,利于艾热渗透入穴位及使温热感循经感传,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 5~10 分钟,可先灸一侧,再灸另一侧,也可两侧同时施灸,每日 1 次,6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天。经 10~36 次艾灸,痊愈 30 例,显效 5例。(张永臣 .艾灸三阴交治疗眼睑下垂 .江西中医药, 1996,27(1)62)

【按语】

眼睑下垂,《诸病源候论》中称为"雎目"。亦称"侵风",《目经大成》称"睑废",现统称眼脸下垂。本病以眼脸下垂,难以抬举,轻者半遮瞳仁,重者全遮瞳仁,影响视瞻为特征。中医学"五轮八廓"学说认为"眼胞属脾",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脸)"(《灵枢,大惑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则提睑无力。而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而血少不

能养筋则筋肉弛缓,眼睑失去其约束之力而见眼睑下垂。艾灸脾经经穴三阴交,可健脾益胃、升举阳气,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筋肉得其濡养,眼睑可恢复其"约束"之功能。

中医学认为 上睑下垂不外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但主要还是责之后天之本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其滋养,则必痿软无力而失用,而调理脾胃 、补益气血,当以灸法为宜。

取穴以局部穴位为主,可以祛风明目,取合谷可疏风通络,足三里具有健脾益气、通经活络之功诸穴合用,共奏祛风明目、升阳益气、通经活络之效。治疗本病,除取穴准确以外,针刺角度也至关重要。书中记载,针刺攒竹、丝竹空等穴均为针尖向下或向外平刺,在临床 上大胆尝试,改为针尖斜向上方,给松弛之肌肉以外的支撑力。针后隔姜艾灸,以疏通经络,鼓舞人体正气,增强眼睑肌肉的上提力,效果显著;又可以根据"治痰独取阳明"的理论,以阳明经穴为主。下关是胃经交会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内庭是胃经荥穴。用补法针下关透瞳子醪、足三里、内庭 、百会,艾灸起到*补中升阳、益气健脾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眼脸下垂缠绵难愈,当以持久对之,直接无瘢痕灸,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病者乐于接受,易于持久。只不过灸火虽微,内攻却强。古人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诫,诚者斯言,临床实践中宜细壮微火稍灸,徐徐以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欲速则不达。

(0)

相关推荐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40.单纯性肥胖病

    三十九 单纯性肥胖病 [概述]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症的病因未完全明了,有各种不同的病因,同一患者可有几种因素同时存在.总的来说 ...

  • 艾灸的症状和特征

    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类.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 ...

  • 眼睑炎针灸治疗11种方法

    - 睑腺炎 - 睑腺炎,又称麦粒肿,是指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针灸之法治疗睑腺炎,在50年代末就有多 ...

  • 韦印眼科附:针灸治疗眼病相关危险穴位解读

    附:针灸治疗眼病相关危险穴位解读 针刺治疗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疗法,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晕针.滞针.断针.出血等,因此在针刺时应当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冷过热:施针时有条件 ...

  • 眼针治疗

    [操作方法] 1.针具选择眼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对针具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要求针身细.针体直.针尖锋利,以30~34号.0.5寸长的不锈钢毫针为宜,提倡一次性使用.针具的针尖绝对不能带钩如针尖带钩,进 ...

  • 迎风流泪和麦粒肿的治疗方法

    有的老人一遇冷风刺激,就会出现反射性地流泪,西医称为"溢泪症".由于老人遇风流出的多是"冷泪",热泪较少,故中医又称本病为"迎风冷泪",中医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35 中风后遗症 1

    三十四 中风后遗症 [概述]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中风后遗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43.肝 硬 化

    四十二 肝 硬 化 [概述] 肝硬化是肝脏损害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早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肝腹水)两大类.早期表现为腹胀,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面色微黄,面 ...

  • 现代灸法篇—— 皮肤科疾病 166 扁 平 疣 ①

    一六六 扁 平 疣 [概述]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 上突出的病变.临床上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皮损为帽针状至绿豆或稍大的扁平光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质硬,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42.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概述]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症状不一.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膀胱感觉的丧失,膀胱内尿量可以积到 1000 ml或以上而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41.糖 尿 病

    [概述]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原因与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延迟,循环血液中存在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致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发生糖尿病的基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38. 外伤性截瘫

    [概述] 外伤性截瘫是指脊椎在外界暴力作用下,发生脊椎骨折或脱位导致脊髓损伤,神经机能障碍而引起的肢体瘫痪,一般以脊髓受伤平面以下肢体的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严重的损伤,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巨大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37.帕金森病

    三十六 帕金森病 [概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以肢体的震颤.僵硬.活动不灵活.动作缓慢并逐渐加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系统变 ...

  • 现代灸法篇—— 内科疾病 35.2中风后遗症

    (3)吴臣义等灸药结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31例.治疗方法∶灸药组先用艾条,以雀啄灸法灸患肢血海穴.三阴交穴各 3C分钟,后用低分子肝素 0.2 ml腹部脐旁 2 cm 处皮下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