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治不好,多由“痰”作祟!2个方,应对久咳不愈

01

 怪病多由痰作祟 

中医常说“怪病难愈的疾病多由痰作祟”,意思是说很多难以诊断不明的疾病、难以治愈的疾病病大多是由于痰引起的。这时候可能有些朋友会困惑,一咳一咯就出来的痰,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引起什么怪病?

中医认为,痰有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比如肉眼可见的咳痰;另一种则是无形之痰。不可否认,性质粘腻的痰乃百病之源,怪病多由痰作祟,然又属无形之痰最为致命!无形之痰可以去到身体的每一个处,潜伏其中,落地生根,开始滋生助长病邪。

怪病之所以多由痰作祟,主要还是与痰的致病特点有关。痰为阴邪,其性粘腻,容易与其它邪气胶结共同致病,病势往往缠绵难愈而且病势多变。在日常生活中,痰最常引起的怪病,莫过于不少人都曾经历过的感冒后咳嗽咳痰难断尾。

02

 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主气,通调水道,就是说肺主呼吸功能,还具有布散津液水气至全身的功力。但若体内痰湿泛滥,超过了肺的布散能力,痰湿就会滞留于肺,故称肺为贮痰之器。肺为娇脏,异物不容,毫毛必咳,若有水湿痰浊和异物停留,肺失宣肃,必咳嗽连连。感冒后咳嗽咳痰难断尾,便多是痰作祟。

那么痰从何而来?常看我推文的朋友应该可以回答出这个答案。肺为贮痰之器,而脾则为生痰之源。也就是说,脾失健运,水湿功能障碍,湿停变痰,而这类的人往往是有脾虚的,脾虚的人更容易滋生痰湿邪气。故感冒后咳嗽咳痰难断尾,溯其根源,还是脾胃不好。

03

 因脾虚痰湿导致的外感咳嗽不愈 

 有什么特点? 

■ 痰多偏白

脾虚之时,人身体内的水分和津液就无法很好的代谢和运化,故容易产生水湿,从而形成痰,脾越虚,痰往往就会越多。故脾虚导致的外感咳嗽不愈多有痰多的特点,或易咳出,或难咳尽。脾虚痰湿者属阳虚阴盛之证,失于温养,故痰色多偏白。

■ 咳声无力

脏腑虚弱,身体也就使不上劲,故脾虚引起的咳嗽多是缺乏力量的,亦或是一番咳嗽之后整个人十分疲惫,因为咳嗽本来也是一个耗气的行为,无疑会损耗本就亏虚的脏腑之气。

■ 大便不调

脾虚痰湿者多有大便不成型的症状,尤其是雨水不断岭南盛夏之际,更容易出现大便三不净的情况(拉不干净、充不干净、擦不干净)。

■ 舌相典型

脾虚痰湿的人舌相往往比较典型,还是比较好辨认的,多是舌头又胖又大,舌边遍布齿痕,舌苔厚腻,虚损比较严重者舌中间还会出现凹陷,水气重者则可出现水滑、湿漉漉的舌相。

这种情况,盲目止咳不可取!治本才是关键。

因脾虚痰湿导致的外感后咳嗽不愈,切忌盲目止咳,因为咳嗽本身就是一个生理反应,咳嗽可以把痰等废物排出,如果盲目止咳很就会让邪无出路,不利于病情。这种情况,在调理方面,有两个要点。

首先,要让痰稀释、更容易排出去,一味止咳不可取。特别对于痰比较难咳出的,还要开具促进排痰的药,服药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咳痰更多的情况,但排完滞留在肺的痰液后,也就没有异物刺激娇嫩敏感的肺脏了,咳嗽多可随之缓解。

然后,需要调补脾胃,脾胃强健了,运化水湿功能就好,痰湿就不会内生,源头被堵住,痰就会被消除了,贮痰之器也再无痰叨扰,咳嗽自然就好。

简单来说,这类型的咳嗽咳痰,在调理方面需通补结合,通是要促进痰液排出,补则是要健运脾胃。下面我就跟大家推荐两个食疗方。

‖ 食疗方推荐

紫苏陈皮生姜茶

材料:鲜紫苏叶20克(或干紫苏叶5克),陈皮3克,生姜片3片。(1人份量)

做法:把姜切成片。将姜片、陈皮放入盛有温水的锅里用大火煮10分钟,加入紫苏煮3分钟即可。

功效:祛风散寒,止咳化痰。

适合人群:外感后咳嗽咳痰不断尾,症仍见恶寒怕冷,咳嗽痰多而白,舌苔白厚腻者。

✔ 紫苏叶性温,味辛,归肺、脾经,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

✔ 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 紫苏、陈皮配生姜,共奏祛风散寒、止咳化痰之功效。

✔ 对于外感后咳嗽咳痰不断尾仍有风寒者,给予温散之物,有助于风寒和痰湿尽快排出。

‖ 食疗方推荐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粥

材料: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陈皮5克,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将党参、白术、茯苓、陈皮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成粥,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

适合人群:脾虚夹湿人群,常见表现倦怠乏力,大便溏稀,食欲减退, 神疲懒言, 食后腹胀,脘腹隐痛,遇劳而发, 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排便无力,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

✔ 党参甘平,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功效。《本草正义》载其“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 振动中气 ,而无刚燥之弊”。

✔ 白术香燥而温,可燥散中焦水湿,李杲在《脾胃论》中称白术:“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 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无色无味,其实有一种不易察觉的性味,在本草上称之为“淡味”,味淡的东西性质是向下的,将水湿这样清稀的东西带下,所以茯苓具有渗湿的作用。

✔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不仅可以健脾理气,还可燥湿化痰,与其他药配伍,可以治疗风寒咳嗽、痰湿咳嗽。

✔ 以上四者搭配服用可以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适合脾虚夹湿人群日常调理服用。同时,也适合外感后咳嗽咳痰不断尾在“通”痰调理后(即咳嗽咳痰缓解后,无恶寒怕冷时)调补脾胃食用,可以杜绝生痰之患。

7月健脾专场活动来啦

祛湿课限时6折!

夏热夏季,又闷热又潮湿,湿气很容易在人体内积聚,总觉得身体沉重,黏糊糊的浑身不舒服,因此很多人也会自行采用一些祛湿方法来给自己祛湿。但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不仅祛湿没有效果,反而还越祛越湿了……

这是因为湿气是有9种亚型的!如果不管具体情况而盲目跟风、单一应对,只会把身体调理得越来越糟!要想成功祛湿,必须要先学会正确辨别湿气类型,然后再采取相对应的祛湿方法。

为了解决大家这方面的困扰,黄穗平教授精心打造了这套《正确祛湿26讲》课程,教您0基础也能辨别湿气9种亚型,掌握熬汤煮茶等祛湿食疗法,正确使用常用祛湿中成药、以及艾灸、拔罐、刮痧、泡脚等外治法,日常生活就能为自己、孩子和家人快速祛湿,预防疾病!

而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又是当属中医的“湿(瘟)疫”,我们可以从祛湿做起,积极预防新冠!

祛湿课限时6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