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年4月7日-1850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今英国坎布里亚郡考克茅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他生于律师之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了大革命的风暴。1795年10月,他与妹妹多萝西(Dorothy)一起迁居英国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后来她也成为了诗人,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则是“湖畔诗人”的领袖。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代表作品《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水仙花》。

孤独的割麦女

The Solitary Reaper》(英文原文)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h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Among Arabian sands;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What'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I listened, motionless and still;

And ,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孤独的割麦女》(卞之琳译

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那个苏格兰高原的少女!

独自在收割,独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过去!

她独自割麦,又把它捆好,

唱着一只忧郁的曲调;

听啊!整个深邃的谷地

都有这一片歌声在洋溢。

从没有夜莺能够唱出

更美的音调来欢迎结队商,

疲倦了,到一个荫凉的去处

就在阿拉伯沙漠的中央:

杜鹃鸟在奏叫得多动人,

也没有这样子荡人心魂,

尽管它惊破了远海的静悄,

响彻了赫伯里底群岛。

她唱的是什么,可有谁说得清?

哀怨的曲调里也许在流传

古老,不幸,悠久的事情,

还有长远以前的征战;

或者她唱的并不特殊,

只是今日的家常事故?

那些天然的丧忧、哀痛,

有过的,以后还会有的种种?

不管她唱的是什么题目,

她的歌好象会没完没了;

我看见她边唱边干活,

弯着腰,挥动她的镰刀——

我一动也不动,听了许久;

后来,当我上山的时候,

我把歌声还记在心上,

虽然早已听不见声响。

王若水点评:

《孤独的割麦女》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另一种说法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孤独的刈禾者》、《孤独的收割人》。

全诗以孤独的割麦女的歌声贯穿主线:第一节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突出视觉和听觉,诗人使用“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刈麦女的孤寂;第二节诗人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美感,即使是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抑或是遥远寒冷的了赫伯里底岛在严冬过后出现的杜鹃报春啼声,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第三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第四节写诗人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收割女的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长留诗人心头。诗中以画面烘托歌声;以鸟鸣赞誉歌声;以猜想描绘歌声;以感受欣赏歌声,孤独的割麦女的歌声久久回荡在读者心中。

华兹华斯定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歌颂他们纯真的品质、坚韧的意志。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这是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认为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emotion)”;他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这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他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柔造作的诗风,对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中国有丰富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传统,代表性人物当属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等,西方以自然景物为吟咏主题的自然诗数量较少,而且较为集中地出现于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著名的自然抒情诗人有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也十分属意大自然。中西自然诗在美学境界上存在着微妙而有本质意义的差别,是两个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西欧自然诗创造的是“天人独立”的“有我之境”。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咏水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Daffodils》)(英文原文)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 --- and gazed ---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咏水仙》)(顾子欣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向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知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伙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

这景象所给带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乱。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

这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据说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而写成的。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水仙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的世界只能郁郁寡欢。当然,诗人的脑海深处会不时浮现水仙那美妙的景象,这时的诗人情绪振奋,欢欣鼓舞。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

诗歌的基调是浪漫的,同时带着浓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可以说,诗人的一生只在自然中找到了寄托。

附: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威廉·华兹华斯曾于1843-1850年担任英国的桂冠诗人。据希腊神话所述,当阿波罗快要追上达佛涅时,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随即把月桂作为他的标志,并决定把月桂枝条或桂冠作为给诗人及优胜者的荣誉奖赏。从阿波罗神话到英国的桂冠诗人,一脉相承,沿袭了国王和首领们供养宫廷诗人为其歌功颂德的古老传统。斯堪的纳维亚的吟唱诗人(skald),威尔士的吟游诗人(bard),盎格鲁-撒克逊的吟游诗人(scop)都和英格兰的桂冠诗人有相似之处,都依附于某个宫廷,为其服务。为宫廷娱乐而设的专职诗人,如威廉一世时的宫廷诗人,亨利一世时的御前诗人,到了亨利三世时,便成为王室诗人,成为英国皇家成员。

1668年约翰·德莱顿被任命为第一位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1670年他又被任命为皇室史官,这一职务才最终获得官方正式认可。这两个职务于1692年分开,不再由一人兼任,桂冠诗人的年薪定为100英镑,以后再未更动。1688年德莱顿谢职后,除1892年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死后没有选定桂冠诗人,到1896年阿尔弗雷德·奥斯丁成为桂冠诗人外的4年时间,三百多年一直由不同的诗人相继担任延续着。桂冠诗人的创作实践从德莱顿开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德莱顿、沙德韦尔和泰特都没有明确规定的职责,写作内容可以自行选择。(2)18世纪早期,桂冠诗人成为皇室的一员,每年必须写出《新年颂》和《皇诞颂》,谱上曲调,在国王御前演唱;这就使得桂冠诗人位同俳优。一直持续到骚塞任内才取消了这种每年致颂词的规定。(3)华兹华斯就任桂冠诗人象征着这一职务进入其现代时期,为这一称号恢复了尊严;丁尼生则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然而桂冠诗人这一职务与他应有的成就之间却存在着矛盾。如果桂冠诗人对任命他的朝廷一味顺从,不能完全摆脱奴颜媚骨,那么他在诗歌创作上就难以取得伟大成就。同样,这一职位非要连续不断的观念也必须消除,如果桂冠诗人不再是一个一有空缺就必须马上填补的职位,那就可以等待选择确有天才的诗人就任。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桂冠诗人名不符实的现象。1998年之前的桂冠诗人是终身的,自安德鲁·莫辛开始,桂冠诗人制度出现变革,此后桂冠诗人不再是终身的,而改为十年任期。同时,桂冠诗人的年薪也不再是象征性的100英镑外加一桶雪莉葡萄酒,而是变为大约5000英镑外加一桶雪莉葡萄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