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成果】在幼儿园小班开展民间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孩子进入幼儿期以后(3-6岁),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呈现独特的发展。比如,在幼儿初期(3-4岁),幼儿的感觉器官的感受力还比较脆弱,视觉感受力的敏锐度(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较差,辨色力也不够准确。他们感知客观外界的事物,兴趣往往集中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一局部上,表现出明显的表面性、片面性。这个时期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而这点恰恰与美的形象、直观、可感的性质相吻合。在这个时期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民间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理论,通过歌谣、儿童歌曲、说唱、锣鼓、律动、游戏等等民间音乐形式对幼儿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本质上讲是运用美的规律,审美的手段进行的情感教育。而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反映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理想。这种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形式和活动,无疑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在众多的民间教育形式上民间音乐最容易走进幼儿的心灵,最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理解,也最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
我们在幼儿民间音乐教育实践中,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美的规律塑造人的观点为科学依据,以皮亚杰、布鲁纳的认知发展为突破口,以优秀的、健康的、向上的民间音乐为内容,形成“金三角”载体,连系家庭、社会、大自然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种类、形式、风格、特点,感知民间音乐中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道德情操,开阔视野,增强艺术情趣。
下面具体介绍我们在小班开展民间音乐教育的情况。
一.实践过程与方法
1.由兴趣入门,以直感教学。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感知、认识客观外界的事物常以个人的情绪为转移;情绪积极时,他们接受事物就快;在消极情绪下,他们往往对作用于他们感官的事物没有反应。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三岁的幼儿,虽然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去反抗,但于其幼小的心灵,高压手段带来的强压性学习必然是“讨厌”的后果,产生了“厌恶”的第一印象后,日后要纠正可就事倍功半了。教师应该就像一双手,一双为幼儿不断拔开摸索求知途中的神秘面纱,推开一个个美丽花园门的手,把幼儿带到美的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去热爱,再投入身心去学习,去接受熏陶。让幼儿在每节活动后,口有所哼,身有所舞,心有所恋,热切盼望下次活动的到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具有能引起孩子强烈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的本领。
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对日常生活、日常事物的感知中获得的。因而日常生活中的美是幼儿最接近、最熟悉、最易感知的。通过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使幼儿经常处在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和想象力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在活动室墙壁上布置贴画,如:楼梯阶似的音阶图案,一些有情节的歌曲的插图,一些民间乐器图片等;在民间音乐角摆设能放简单易上口的歌谣的音乐盒,装有水的杯子和小竹棒、笛子、口琴等等,使幼儿活动的空间处处充满音乐。教师随时随地提醒孩子所学过的音乐知识,注意启发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去讲述歌曲的有关情节,边哼边跳,在回忆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这样,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幼儿不知不觉之中、毫无压力地、自愿地跨进民间音乐艺术的宝殿,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不断认识美、感受美、发展思维、提高智力。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等塑造出艺术形象,来影响人的情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受,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听觉能力,才能去感受感知音乐艺术的美。否则一切都只是徒劳,都只是对“牛”弹琴。例如在《山娃娃赶山会》的舞蹈音乐中,教师从节奏入手,让小朋友感受其强烈的节奏感,用“啦”、“哒”、来哼歌,再启发幼儿自编动作。由于听懂了音乐,小朋友的情绪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入园时哭哭啼啼的丁丁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带头跳起舞来。虽然只有几组动作,但节奏感强,很有表现力。在老师热情的赞扬下,他听得更认真、更用心,跳得也越来越好。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的小朋友热情高涨、全情投入,争先恐后地自编自演舞蹈动作,简直就象一个真正的娃娃赶山会。
除了传授具体的民间音乐教本外,我们创造机会,将民间歌谣、民间秧歌等介绍给幼儿,让他们了解各种民间乐器、民间音乐形式的特点、风格及其演唱技能,令孩子对民间音乐的浓厚兴趣持续不衰。
2.启蒙教学,乐在其中。
在孩子喜欢、热爱的基础上,教育者积极创设美的环境、创造多种机会,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幼儿进行民间音乐教育,让孩子玩在音乐中,舞在音乐中,乐在音乐中。
要使孩子乐在其中,要注意选材。所选的歌曲必须能挑起孩子想学的欲望,能引起孩子情感的共鸣。一首节奏明快的乐曲,可以使幼儿手舞足蹈,一支幽默风趣的民谣能令孩子捧腹大笑,唱之不倦。
动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朋友,我们设计了以“快乐的小动物”为主题的系列中心民间音乐活动。以《找小猫》律动为例:小猫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教师从小猫如何走、如何叫、如何抓老鼠入手,让幼儿带着小猫头饰回忆、想象、模仿,以激发幼儿学唱歌曲、参与律动表演的欲望。由于准备功夫充分,小朋友参与热情高涨,把小猫的动作模仿的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在选材的同时,还应注意时间上的配合。如在“六一”儿童节前,我们选了《拉拉手》这首民间音乐。从该节日的特征—是专门为我们小朋友而设的节日入手,告诉幼儿要有集团协作精神,要团结,要玩在一起笑在一起,从而引起孩子想快点学会,快点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欲望。由于选材恰当,不但使孩子想学、愿学,学得快、学得好,而且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要做好启蒙工作,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语言。教师应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音乐,引导幼儿感知音乐,讲解乐曲中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幼儿在学习音乐舞蹈《两只小鸟》时,教师应用陈述的语气介绍背景: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用轻快的声音介绍它们的名字:一只叫丁丁,一只叫东东。用焦急、紧张的语气配合表情,讲出:丁丁飞走了,东东也飞走了。最后用深情、期待的口吻呼唤:回来吧,丁丁,回来吧,东东!同时诱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起伏抑扬的节奏。由于幼儿理解了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所以在表演过程中,神态自然,感情真挚投入,最后的呼唤尤其情深款款。情感教育,陶冶性的情音乐,还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反应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由美的情感性决定的。美的欣赏不仅能认识事物,而且能使人内心情感产生变化乃至灵魂深处的陶醉。美育是靠感情来打开幼儿的心灵之窗的。在这个意义说:美育就是情感教育。
我们在进行民间音乐教育实践中,注意把高尚的情感渗透在每一节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组织教学活动“吃果果”,活动前先让幼儿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通过故事引入音乐。在幼儿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教师为幼儿准备好道具水果,鼓励幼儿自编自演。幼儿运用道具水果进行表演,生动而形象。教师在旁观看、指导,大大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活动后之后,许多家长纷纷惊喜地向老师反应,他们的孩子懂得把好吃的东西让给长辈分享了!又如《找朋友》的音乐活动教育孩子要相亲相爱,做好朋友;《找小猫》的音乐活动让小朋友明白,做好朋友就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呼小鸡》的音乐舞蹈则进一步表明团结力量大。这种一个中心主题(“做好朋友,互助互爱”),多个活动演绎,层层加深,步步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的道德品质教育,不但让幼儿在歌舞中受到教育,而且印象深刻,自觉地把该种品质当成了光荣,引为自豪。音乐所传递的美使幼儿在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好的品质,养成好的品质。因此,美育作用于感情,就是一种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使幼儿自觉地接受教育。
音乐艺术不但能促进幼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且还能使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如《四季歌》让幼儿了解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歌词内容和优美的曲调使幼儿了解了大自然的美,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幼儿学习《包粽子》这首歌曲时,先讲屈原的故事,让幼儿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激发其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其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创造性培养,提高艺术表现力。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是培养幼儿创造才能的前提音乐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了幼儿审美表象,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审美想象,从量变到质变,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完成了对幼儿进行创造美的培养过程。”我们组织开展民间音乐教育不但要传播民族文化,让孩子们自小就学习欣赏我国古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音乐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如:在教学活动《找小猫》结束后,小朋友已能熟练地掌握乐曲和游戏的规则,继续扮演小猫进行重复性的游戏,已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在接下来的系列活动中,幼儿开始表演猴子、小狗、小鸭、大象等他们比较熟悉的动物,而且还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导自演了一个小聚会——快乐的森林。有的扮演小猫:拔胡须,踮着脚尖走路;有的扮演逃亡的老鼠:偷偷摸摸,见洞就钻;有的扮演威风凛凛的老虎,一副皇者至尊的模样……还能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安排”出场顺序,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有效的促进与提升。
二.实验的初步结果分析
我园在小班实施开展民间音乐教育到目前为止已有半年的时间。实验初期,觉得较为困难。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3岁的幼儿对音调的高低辨别能力不太强,对音的长短、快慢掌握较困难;同时,小班幼儿肢体动作发展还不够灵活、协调……。面对种种困难、障碍,老师们没有灰心丧气,积极开展丰富、适宜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与指导,真正的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有效促进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对歌曲的学习以“说唱”和“歌表演”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对民间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明显地增加,有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对艺术领域内容较高层次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并养成多方位创新思考的习惯。
实践表明,在民间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用音乐美感的熏陶,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有效地帮助小朋友养成尊师敬老、团结友爱、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音乐活动中的体态律动、舞蹈等内容,使幼儿达到健与美的融合,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民间音乐教育还可以启迪幼儿心灵,开发智慧,使幼儿身心都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