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唐朝官员乱攀亲戚,结果弄得里外不是人

唐朝有个叫王凝的官员,字致平,祖籍绛州(今属山西绛县),少年时父母双亡,由舅舅——宰相郑肃抚养长大,郑肃让王凝和自己的儿子结为师友。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五岁的王凝通过了明经、进士的考试。
王凝历任盐铁巡官、鄠县尉、礼部侍郎、长安令、中书舍人、同州刺史、湖南团练观察使等官职。
王凝为官清廉,任内“涤除积弊,民俗阜康”,负责“贡闱取士”,他提拔寒门优秀子弟,而对权贵富豪的请托一律严词拒绝。
黄巢之乱爆发时,王凝负责镇守宣州。
乾符五年(878年),“贼引众攻宣城”,王凝率军民严防死守,誓与城池共存亡,叛军撤走不久,王凝病逝,年仅五十八岁。
王凝性格耿直,为人正派,对阿谀奉承之徒一向嗤之以鼻。
《古今谭概》记载:王凝担任湖南团练观察使的时候,到长沙巡视,新上任的柳州刺史王君将要赴任,途经湖、川一带,前往拜谒王凝,向王凝叩首称:“我是您的堂侄,应当行从侄叩拜之礼。”
王凝的堂侄很多,记不得眼前这位究竟是谁,于是问道:“你的小名叫啥啊?”
王刺史说:“叔啊!你不认识我了?我小名叫通郎。”
王凝无奈地摇摇头,还是不知道“通郎”是谁。
客人离去,王凝命人把自己的儿子王镳[biāo] 找来问:“你记得家谱上有'通郎’这个人吗?”
王镳“沉思少顷”,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有这么个人,论起来是我的堂兄。”
王凝于是命人邀请王刺史,并欣然接受了王刺史的“从侄之礼”,礼毕,王凝又问王刺史说:“你此前做什么官职啊?”
王刺史说:“此前在北海盐院任职,如今调到柳州做刺史。”
王凝和王刺史聊了好半天,觉得王刺史说话有点不着调,当时就表现出不满意的神情。
等王刺史退下后,王凝找来儿子王镳说:“刚才那位王君,资历太复杂,说话也不靠谱,我怀疑他不是我们这一支王氏族人。”
王凝命儿子王镳找出家谱查阅,上面赫然写着“通郎”的名字,再往下看,家谱记录此人早在某年某月某日已经去世,王凝意识到被愚弄了,勃然大怒。
第二天,王凝在家中设宴,招待王刺史。

广告花了整整3天写了一份超全的上海旅游攻略,有它就够了

王刺史见了王凝,就要跪下行“从侄之礼”,忽然有两个壮汉冲上前把他架起来,使得王刺史无法施礼。
王凝走上前说:“使君并非我的堂侄,昨天误受使君一拜,今天我应当还给你!”
王凝于是拜伏于地,对着王刺史磕头,而后请王刺史入座就餐。
王凝对王刺史说:“当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不可乱认别人家族为本家啊!”
在厅堂的吏卒、侍从都忍不住捂嘴偷笑,众人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王刺史。
王刺史没心情吃饭了,羞愧不已,涨红老脸,局促不安,过了好一会儿,找个借口离开了王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