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章有价值
什么样的文章有价值
经常有教师发出类似的提问:“什么样的文章有价值?”“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钟建林刚做编辑的时候,常常“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指导”别人,也指导出了一些“成果”。
但是,做编辑时日越愈久,对人生领悟越多,越模糊了对“好文章”的认识,越不敢轻易“指导”别人。
有时是掌握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有时是焦虑等待稿件待命运的作者,有时是对稿件采用与否仅差一念的编辑,有时是对拒稿心有不甘的作者,在两者之间频繁的交替体验,使钟建林对稿件、对录用有了更多的领悟。
关于稿件,作者认真写的,都值得被尊重。无论研究深浅、水平高低,用心写出的稿件,堪称字字渗透着作者的斟酌、句句浸润着作者的文思、篇篇饱含作者的心血。
有时区区几千字,作者可能憋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当作者小心翼翼地投递出来的时候,一定已尽所能,一定充满了期待。无论录用与否,作者对待文字的态度和为文章的付出,都应该被肯定,被认可。
以质取稿,是编辑的基本学术操守。但是,同一篇稿件对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人在不同境遇下考量,其质量评价也可能差别很大,尤其是有稿件发与不发只是一念之间的结果。因此,编辑毙掉的稿件,未必是差的。
每本刊物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倾向,这种定位和倾向有时是影响文章录用的关键。因此,对稿件的评价结果,钟建林更倾向于“适合刊物与否”,而不是“质量好与不好”。
做为编辑,钟建林看走眼过,而且不止一次。有些稿件自己不看好,勉强发表后,下载量和引用量都很高,“意外赚到了高引次”。
作为作者,钟建林被看走眼过,而且不止一次。有些稿件被拒绝后,在很普通的刊物发表下载和引次都较高,属于“发的杂志只赚不亏”的。
正因为对稿件和录用的这些领悟,钟建林戏称:“投稿,就是'投’其所好地提供'稿’件。”因此,每次投稿前都了解目标刊物,有时连每页排多少行、每行排多少字、每篇文章一般几码(页)都去数一数。
于此同时,钟建林一直坚持也要求编辑部坚持:“《教育评论》不刊发的稿件,一律不评价,更不提修改意见。”对此,不少人难以理解,他们认为“给出修改意见有助于作者成长”。
钟建林给出的比喻如下:“多数美女能找到伴侣,如果准备娶某个人,给她提建议是为将来过日子好。连娶她的心都没有,建议人家瘦身,建议人家去掉口音……焉知选中她的那位男生不是喜欢丰满的,不是喜欢有乡音的?”
己之所欲,也许是人之所恶;己所不欲,也许是人之所乐。人生如此,稿件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