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案例篇① | 上海市徐汇中学——人工智能 混合学习模式
导读
案例类别:智慧学习>学习方式变革
案例单位:上海市徐汇中学
案例名称:人工智能+混合学习模式
案 例 背 景
——“5G+MR”,强化学校科技特色发展
实 践 成 果
学生通过MR眼镜看到虚拟影像,轻松直观呈现学生无法直接理解的晦涩难懂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
借助5G高速传递速度,远程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异地同上一堂课。
应 用 场 景
01
地理——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初一)
02
生物——认识人体的骨骼
03
其他教师的5G+MR课堂感受
5G+MR课件有明显的立体感,在体验地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时候,能感受到明显的3D效果,可以通过调整站位角度远近,看到不同冷暖锋的锋面、锋线、雨带等学生可以直接看到现象,通过立体图理解过程。(刘明奇)
要想了解人体结构需要解剖,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对人体做完整的5G+MR设计,必定引起学生和老师对人体结构的探究意识。从脑部的结构,眼耳鼻舌口、内脏器官、动脉静脉等等,涉及到书上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各个关节,甚至肌肉分布,能做成一套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一方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方面拓宽视野。(郑学艳)
建 设 基 础
MR是真实世界+虚拟世界+实时互动组成的虚拟现实。学生可以通过MR眼镜看到虚拟影像,通过移动视角看到虚拟物体的立体变化。与过去老师只能播放视频或者图像不同,全息影像不仅仅是实时动态的,更能让学生触手可及,在MR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课程将虚拟和现实内容共存,将学生无法直接理解的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轻松直观呈现,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热情。
01
硬件基础
在5G基站可以进校园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和供应商确认5G基站的供应和安全责任划分等内容,进行5G基站安装位置的选址和勘测,确定学校5G基站的建设方案。
如果5G基站无法进校园,可以与运营商商讨解决方案,利用周边已经建好的5G基站所发射的信号。学校内需要5G信号的楼宇利用能够将5G信号转成WiFi的终端设备进行信息转换。或整合学校现有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将5G融入现有网络,实现三网合一。
学校的数据中心机房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网络设备。
目前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5G进校园前,学校一定要规划好可以满足5G网络安全的规划方案。
02
软件基础
要构建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5G应用场景包括5G+MR教学,5G远程高清互动教学,5G+4K直播课,5G+全息直播课,5G+人脸识别,5G+AR机器人等等,因此5G进校园前要确定好使用的应用场景,以此确定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
5G进校园,还需要对教学区域的5G信号进行测试,确保信号良好,可以通过第三方或者运营商来负责。
03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①5G+MR教学倒逼教师备课方式改变
全息学习模式的改变,也倒逼教师备课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全息学堂备课,需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思考以下问题:
能给学生提供什么,从而支持他们的发展?
如何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合作和互动?
如何快速提升开发“全息学堂”素材的能力?
②5G+MR教学的课件开发与制作
5G+MR课程需要3D全息教学课件作为支撑,关于课件的开发制作,重要的前提是:任何电教化的教学手段是用于辅助教学的,虽然可以发挥超出想象的作用,但也不能喧宾夺主,技术人员可以指导学科教师做课件,但是高质量的课件创造者,一定是学科教师,甚至是多学科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合作完成。
MR课件设计的关键点:
知识点的正确选择。合适的知识点更容易呈现和受到学生的喜爱。 MR教学演绎,就像编写电影的脚本,如何构图、物体如何变化、展示知识内容,需要详细描述或者草拟图样; MR课件是通过技术人员编程把脚本的内容完美呈现在MR镜头中。MR课程教学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直观体验人与影像互动,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需要较强空间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创新的思维和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降低老师在难点上的教学难度,让各层级的学生都能领会和把握,并且可以反复揣摩直至完全理解。 为了更好地培养教师开发制作MR课件的能力,学校组建了一支包含理、化、生、地理教研组组长、科技创新备课组教师在内的,基于人工智能混合现实技术全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团队。每周三晚上邀请专门的工程师作主讲,研究团队进行MR课件开发的专项培训学习。
Q&A 经 验 分 享
Q:如何从动态性和互动性进行探索的经验,以解决学生空间立体思维不成熟的教学难点?
A:以地理学科为例——本节课为了突破学生空间思维的难点,主要考量教学内容,一般选取了对学生空间思维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在传统课堂上无法呈现及完善的内容。如本节课涉及的等高线的内容无论是地形部位的判读还是等高线的判读是需要学生很强的空间思维,利用5G+MR不同模块的呈现方式,可以把等高线原理动态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弥补学生空间思维不足。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放大缩小以及旋转等手势,能够更加立体的观察地理景观,以此弥补学生空间辨识的不足,利用这两个方式结合一些学生活动,以此突破学生空间思维不足的现象。
合 作 指 南
审阅指导
安 飞 中国教育智库联盟秘书长、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关 于 我 们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是中国教育智库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与北京一零一中共同发起成立的未来智慧校园研究平台。
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已有全国100余所中小学和20余家教育头部企业相继加入,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北京一零一中等重点学校的实践成果,以及教育领军企业的成功案例经验,结合产学研三方智慧,解决传统教育与新技术相融合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