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后人||周末,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周末,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周末,有了空闲时间,又碰到了阳光普照的好天气,于是想到乡下去走走。
我从县城乘公交车向北而去,目的地是一个山区的街镇(浙西常山县芳村镇)。千百年来,那里就是山区乡镇经济文化的集散地,那里有我多年来熟悉的老谢和老街,老谢原是山区的一个村支书,老街是古镇上的一条千年古街。
上午10时许,我来到了集镇上。约好的老谢也从远处的村子赶来了。他是坐摩托车来的,一见面他就说道:因为今天家里还雇了一帮人在榨山茶油,所以耽搁了一会儿。这让我有点过意不去,山里人出生的老谢呀,总是那么淳朴好客。他如果早一点说明家里忙,我也可以下一次来造访的。
在老谢的带领下,我们一同进行了老街的寻访之旅。
穿过东门口,在一排房屋后面的坳里,看到一排用石块垒砌成四口连井。据当地居民介绍,该井年代久远,一直为周围居民主要生活水源。如今仍然是附近居民洗菜、洗衣的地方。四口井由里到外,科学地安排饮水、洗菜、洗衣、洗马桶之用,多少年来村民都延续了这一习惯,如今已是文保单位。由此可见,先人们早就有了卫生环保意识,与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与老谢闲聊中得知,前些年,经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里一下子大了许多。考虑再三,老谢从村支部书记位置上让贤退了下来,“自己已经干了三四届,也知足了。”爱人在集镇上开了一爿服装店,如今网店销售发展飞速,生意也不怎么好做了,他自己空余时间相对多了起来。于是,碰到老家非遗项目展演时,他都会利用自己的武术特长去表现一番,就像古井一样,也要尽其所能。
我们在石板街和水泥路的交错中行走,像是在跨越时间隧道。正说着,老谢抬头指着一矗立的门楼说:“这就是经历百年风雨的水阁凉亭!”据当地家谱记载,水阁亭古为水运小码头的标志,也是旅人休养生息之地。走进古街,但见街心用青石板铺设,下为排污水道,弄、巷、街相通。回望整个古镇街道,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上街有延禄山房、吟香别墅、临川书屋等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建筑;中街以各种店面为主;下街则以饭店、酒肆、旅店、茶店为主,为船工、伐木工的休息食宿之地。老谢说“街两边店铺罗列,马头墙、梳楼外伸,雕花围栏、瓦檐高翘,临街牛腿上刻有山水风景、花鸟走兽、人物典故”的印象还依稀记得。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老街上映入眼帘的是三三两两的理发店、箍桶铺、打铁小店,虽然不见接踵比肩的人流,不见熙熙攘攘的时尚。但是,老谢说,老街是他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黄褐色的门板、鹅卵石的老墙、斑驳洒下的阳光,他都觉得是那么亲切。小时候,他几乎天天都在老街中玩耍,在老街理发,在老街买麻酥饼,家中的农机具都能从老街上定制。而今,新街区的拓建,许多店铺已经外移,老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亟待开发利用重振往日的雄风。
老谢说,老街的历史就是发展与传承的历史,像古徽州的婺源、江湾等地,就因为处理好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如今仍然是中国的最美乡村。眼前沧桑的老街,正需要好好规划。他10多年来,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生计,积极为家乡发掘整理了传统的武术套路,还带出了一批批学生,在各级大赛中频频得奖。加上各级关心和支持,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落老家。为了追梦他执着,在执着中舍得,正是像他一帮舍得的人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转了老街,吃罢中饭,老谢要走了,他要去做他的山茶油营生了。他知道,他经营的土榨山茶油技艺已经列入省级非遗,他还想再努力,让非遗发光,连同老家的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不要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遗落。老街何尝不是呢?至少在历史的进程中要少留一点遗憾。
身在乡下的老谢哦,你书画琴棋样样拿得起,就像老街一样,让我敬畏。
【作者简介】
南丰后人,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