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崔氏大宗祠,南海沙头的文脉地标
“乔木千枝归于本,宗祖百派总有源。”作为记录宗族繁衍、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建筑,宗祠是一个家族宗族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的圣殿,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南海区沙头的崔氏大宗祠,又称山南祠,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沙头崔氏为祭祀始祖崔世英而建。祠堂原为五进,现仅存“五凤楼”和“山南世家”牌坊两进。但独特而威仪的建造格局和宏大的建筑规模,在广东祠堂中仍较为罕见,记录了当年崔氏的荣光,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探访:残存祠堂仍威仪
能够走进沙头崔氏大宗祠,源于沙头山南祠修缮小组文物保护志愿者李智寅先生提供的信息。
日前,佛山日报《佛山古建·岭南记忆》栏目组收到李智寅的来函:“沙头有一座四百多年历史的祠堂,颇具特色,希望引起佛山日报的关注”。
2016年春末夏初的一个下午,记者在雨后来到沙头,探访这间传说中的祠堂。
沙头,原本是北江河畔的一片沙地。相传崔氏先祖沿江筏舟,见到此沙地便落脚安生,繁衍生息,至今成为沙头第一大姓。
沙头崔氏大宗祠位于沙头涌北面,曾是沙头的三大地标之一。驱车经过沙头大桥,绿瓦灰墙的院落里,一座古朴而恢弘的老建筑便呈现在眼前,三层五檐歇山式屋顶和像羽翼般展开的翼角,让它显得与众不同。
这就是沙头崔氏大宗祠,沙头一万多崔氏的始祖祠。
宗祠以长方形纵轴线式布局,首进为牌楼式“五凤楼”。“五凤楼”是古代的一种固有规格的楼名,它“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翘翼者也”。自后梁罗绍威建起了历史上第一座五凤楼后,历代官僚之间争建“五凤楼”的事情时有发生。
山南祠“五凤楼”建筑威仪,以石柱、木柱及木横梁等砖木石结构建成,分头门、仪门、殿堂等布局,飞檐翘角,画粱雕栋。三层五檐歇山式屋顶高高翘起,每个檐脊都有一陶彩凤,架上饰以精美的砖雕、木刻和石刻,人物故事、木雕花鸟,警世文字等图案,手工精巧,造形生动。
仪门额匾上“崔氏宗祠”几个大字金光灿灿,门口对联“孝友仰山南一门济美源流承渭北万派朝宗”,以及门前两边有半人高的鼓台墩,道出崔氏的源流及家族的昌盛。
穿过“五凤楼”,青石板铺就的昙池前方,就是祠堂的二进——“山南世家”石牌坊。牌坊的花岗岩石柱雕成抱鼓形,石柱顶部的灰塑形似凤凰,中间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灰塑下方,是雕刻精细的云海,两条盘龙活灵活现。
牌坊的背面,刻有“缵服扬休”四个大字。再往里走,只见一处用不锈钢柱搭建的临时拜亭,香炉里,檀香袅袅。与拜亭一墙之隔的是沙头中心幼儿园,铁栅栏那边,幼儿园的彩色游乐设施与古朴的祠堂相印成趣,恍如隔世。
遗憾:文革毁掉大半建筑
宗祠集中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它承载着联系氏族同人的重任。
走在崔氏大宗祠,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建筑格局,已足以令人叹服。然而,崔氏族人崔秉中告诉我,目前所看到的,只是原来山南祠的凤毛一角:“祠堂的后面三进及后花园在文革后期被拆掉了。”
据崔氏族谱记载,崔氏宗祠于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辛丑科进士崔一濂倡议兴建。
“相传当年建祠堂得到明朝礼部尚书霍韬的支持。”文物保护志愿者李智寅说,“祠堂建筑得到进士崔吉、举人崔甸的支持,历时20余年,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清朝历经四次重修扩建。”
历经重修扩建后的山南祠占地面积达4270平方米,共五进,深118米,内有大小堂室30多间,阁楼4个,门口108个。
可惜的是,除去前面看到的两进,后面三进在1976年底~1977年初被拆除,改建为十二座教室,之后被改建为幼儿园。
在崔秉中提供的一张重绘的崔氏大宗祠平面图中,我看到,原山南祠第三进是永思堂,这里是崔氏族人婚姻喜庆祭拜的地方,有可容纳800人的礼堂,左右两边还有两层的钟楼和鼓楼; 第四进是高厅,是供奉历代祖先神位的地方,左右两边配有烧猪房和东厅;第五进是奎星楼,这是一座三层的楼宇。奎星楼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
崔秉中说,这张平面图显示的情况是根据一批老校长、老教师和年长的沙头乡亲的回忆整理的,20世纪50~80年代,这里居住了很多教职员工,他们在崔氏大宗祠生活了几十年,熟悉情况。老人们的回忆难免有遗漏之处,未必能完整地反映祠堂的旧貌,但窥一斑知全貌,可以想象,崔氏大宗祠当年是何等宏伟。
威水:山南世家显荣耀
雨后的天空纯净而高远,崔氏后人崔聘容正在牌坊后面打扫雨后落叶。见到有人来访,她热情地向我介绍“山南世家”的来历、“凤骑龙”的典故和“缵服扬休”的深意。
崔聘容说,据永思堂家谱卷一“姓族源流”记载,“山南世家”牌坊是为缅怀唐朝的山南西道节度使崔琯兄弟而建立。崔琯是沙头始祖崔世英的远祖,他在唐朝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总揽数州的军、政、财权。但他为官清廉,为政尽力,为民造福。崔琯引退后,其弟崔珙接任山南西节度使。因此,后世称崔氏为崔山南。
当年崔一濂倡议建崔氏祠堂,希望以崔琯的官星威望,设“山南世家”牌坊,传承先祖的显赫。在祠堂建成三年后,即1565年,明朝巡按监察御史陈联芳为牌坊题匾“山南世家”。
“山南世家”牌坊上的灰塑“凤骑龙”,则另有典故。崔聘容说,据永思堂家谱卷一“姓族源流”记载,周江陵总管武康公士谦的重孙恭礼(隋炀帝大业公元605~610年间),被皇上选为驸马都尉,封博陵郡,所以崔一濂在建造祠堂时,二进殿石牌坊塑造了“凤骑龙”灰塑,“寓意我族有名人选为驸马,与皇族姻亲有缘。”
在崔一濂倡议兴建山南祠之前,他在河南南阳任官,深知崔氏出资名门望族,将相之家,地位显赫。因此为警醒和教育崔氏后人,在“山南世家”牌坊背面,刻意浮雕了“缵服扬休”四个大字。崔聘容说,在崔氏后人看来,“缵服扬休”有两重深意:“一个意思就是教导后人要继承前人的功绩伟业,发扬光大,为官要清廉,做人要尽善尽美;另一个意思是,无论崔氏族人官位多高,回到祠堂,都要脱下官帽官服才能祭祖,这是我们提倡的孝道礼仪。”
期待:文昌武盛望传承
走进山南祠,随便一个崔氏族人,都能讲一段自己先祖的荣耀事迹。年届9旬的崔黎顺,崔氏族人口中的八阿婆,则被认为是崔氏最有文化的一位。
崔黎顺1926年出生于南海西樵,现住沙头英明村。如今虽然年岁已大,但她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在崔氏族人看来,她一生中做的最令人振奋的事情,就是历经艰难,将沙头永思堂仅有的一套二十卷族谱保存了下来。
采访当日,八阿婆带着她用生命换来的这套二十卷的族谱,向我介绍崔氏先人的荣光。在族谱中,我发现,自崔一濂获进士以来,历史上,沙头崔氏共走出了5位进士,23名举人,秀才、贡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清康熙、乾隆年间,崔氏还走出4位武举人。
“由南宋至清光绪,崔氏共有43人任官职,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福建各省各地都有。”崔秉中说,“我族崔氏名人辈出,南宋右丞相崔与之是永思堂始祖崔世英的侄子,他是南海郡的开国公,也是南宋著名的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为官清正廉明。”
在山南祠现存的东厢房里,挂满了崔与之等崔氏先祖的画像。崔秉中说,这些都是当年当了大官的先祖画像。“崔一濂将祠堂建成'五凤楼’格局,不仅增加祠堂的威仪,还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的含义。”
不仅崔氏文昌武盛,崔氏大宗祠还是沙头的文化中心。自民国18年(1929年)起,崔氏大宗祠便成沙头规模最大的小学校。1976年,拆掉的崔氏大宗祠后三进改建为中小学校舍。
1994年,南海将山南祠遗留下来的前两进建筑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的曹淳亮考察沙头文物保护单位时,认为崔氏大宗祠很有文化价值,他建议将崔氏大宗祠现存的建筑按照原貌进行修缮,尽可能恢复原貌,保持古代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