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后门街耍龙灯(上)
友情提示:本文151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据传,潍县龙灯最早出现于明朝,较早的记录是清末民初。受当时八旗子弟奢侈浮华、能耍好玩风气影响,龙灯也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重场面、讲排场、显礼仪,而远非今天只是简单舞龙。
据《潍城区志》记载,耍龙当中还有翻四门、蝶恋花、云从龙的仪仗和龙舔鳞、龙戏珠、龙摆尾等的套路讲究。老潍县的耍龙到底如何,现根据老艺人于庆林、李尔珏口述相传和亲眼所见略作表述。
老潍县城耍龙最盛时期,街上同时出现8条龙。解放前最多见的则有4条,分别是南关丁家一条,西关高家一条,城关撞钟院一条,东关一条,其中尤以东关后门街穷人耍的龙最具代表性。
过年耍龙的时间从正月初五开始,一直到二月二。耍龙的路径从后门街开始起龙,走东关大街、李家街,到鱼店街,出通济门,过通济桥,北行至文武衙门,叫“大堂报到”。
报到挂上号后便回到后门街,以后便天天上街耍龙。这是东关的具体路径,其他的各有不同。从正月初六到二月二的白天、晚上,则分别到丁、郭、陈、张四大家和出钱参与制龙(也叫“付缘布”)的家门口耍。
这个过程中,尤以初五晚上起龙、报到声势浩大最为壮观。大龙前面有相当数量的仪仗队伍,排在最前面的是三只灯,第一盏灯是“日”第二盏是“月”,第三盏是横匾式元宝状灯,上书“天下太平”四个大字;随后两边各有4块云彩,形成8块云彩扩灯之状;又有4个小孩手持8只花瓶灯,穿行其中。
灯后是笙、笛、箫民族管乐器组成的乐队,乐队之后则是由100名老人组成的专唱太平词的方队。方队成员一律穿棉袄,前襟开放,露出肚子,在行进过程中以拍打肚皮为节拍,和着乐队伴奏,用《鸳鸯扣》、《茉莉花》、《四大景》等词牌,唱太平词。
再往后则是高跷队和“四大帅”。从第一盏灯到四大帅,是龙出现前的仪瞻,显示龙的威风。“四大帅”就是逢龙出现,必然随驾出征的“鱼、鳖、虾、蟹”四大水族元帅。鱼、鳖、虾、蟹是由鱼店街扎制,由人穿其中耍起来(就象今天的跑旱船)。随后是来回穿行的云水牌。云水牌后则是2至3名的号角手。紧跟着才是龙珠子和大龙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