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天涯共秋月,缘何动静殊不同?
上卷 第三十七回 第一节:
【原文】
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
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端木持易见解】
先做些许铺垫,聊为前奏。
学差即学政,以下援引:“清朝的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学宪,每省一员,地位与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并列,同为一省主官。顾名思义,提督学政,其主要职权范围就是全省教育及科考事宜,虽然同为一省主官,却不能干预教育、科考以外的事务,实际权力含金量要远低于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之类的地方大员。
虽然权力含金量并不太高,但由于中国历代王朝都视科考为国家抡才的头等大事,学政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高的。相对于乡试中举者,学政还拥有“座师”的名分,将来这些举子高中进士、位极人臣,“座师”是会跟着沾光的。因为主管一省教育、科考,清朝对学政人选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必须是两榜出身的进士才有资格充当一省学政,一榜出身的举人或者通其他途径入仕者是没有资格担任学政的。
提督学政虽然身处地方,却不属于地方大员,提督学政本身带有“钦差”性质。虽然工作是在地方,提督学政却属于“京官”。通常提督学政是在各部院侍郎、京堂、翰詹科道及各部院郎中当中选拔两榜进士出身者充当。保留原有品级、职务,赴地方任职,每届三年。三年后回京,恢复原职。
因此,提督学政虽然是与从二品的巡抚、布政使和正三品的按察使并列的一省主官,但品级却是不确定的。例如由各部院郎中中拣拔的提督学政,其品级只是正五品;而由各部院侍郎当中拣拔的提督学政,其品级却是正二品。但是,二者在提督学政任上的职权是相同的,并没有高低之分。因此,不能单纯以品级来论提督学政的级别或者地位。
提督学政一职虽然号称是“清水衙门”,众人却依然趋之若鹜。为什么呢?
一来,这是拉帮结派、培养私党的绝佳机会,正如前面所说的“座师”,无论是丰富自身羽翼还是为了将来考虑,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来,提督学政虽然品级可能比较低,但在地方上地位还是颇高的,而且担任提督学政者,未来升迁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很多品级尴尬的京官往往对此趋之如骛。
三来,提督学政一职虽然号称“清水衙门”,但是手里握着学子们的仕途,只要黑下心来,银子自然也就大把大把地来了,这一点相信不用过多解释。
因此,提督学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高危”的职务之一,因科场舞弊掉了脑袋的提督学政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死于腰斩刑罚的人就是一位提督学政,他就是雍正年间的河南学政俞鸿图。”
“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为何要流泪?
诸位可以看到,一个是贾政出去的时间长,要三年,最起码一年;第二个是这个岗位可不好干,能捞钱,但也会被杀头。
还有一个流泪的原因,那就是“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为何不能多记呢?各位联系前文,湘云回史家的委屈,就晓得了。湘云的委屈大家都晓得,但能说什么呢?谁也不好说啊!
料想贾政的“委屈”,也是不好说的。好好的“提督学政”不说,偏偏说“学差”,差事。可见,这件事儿,并不是贾政愿意干的,没办法,上面派的差事,不干不行,这是最大的委屈。
贾政为啥觉得委屈呢?
因为他年纪大了,又不善于干这些事情。他真正想过的日子是“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可惜,他没办法,脱不开身,不干不行。这种青年人没事儿干,老年人在台上不干不行的现象,正是中国的老化表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锻炼身体又相反,年轻人天天劳碌上班加班,没时间锻炼身体;老年人倒天天闲着没事儿锻炼身体起来,以此弥补曾经的透支。统治者是老年人和青年人反过来。劳动者也是老年人和青年人反过来。
谁不委屈呢?
问题是,当官的老了却不肯下位来;劳动的年轻人无法不去加班。便宜了谁呢?
便宜了宝玉和思聪这样的官二代,富二代。
一片天涯共秋月,缘何动静殊不同?
我没法回答你们,因为我不在大观园里面,只有那里的人们,才能坐享其成,稳如泰山,岁月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