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花花世界(一)
(一)印花
这件瓷器的花纹凸起在瓷器的表面,在器物乃至食物之中,并不鲜见。相应的也有凹进去的,印章中尤为人知,叫阳文与阴文。雕刻中也是如此。
不过瓷器当中立体的装饰花纹却不一定都是雕刻,如这件瓷器的花纹,采用的就是一种叫印花的工艺。
印花的工艺,都是彩用模印成形,在模具上先刻好花纹,模具压在泥坯上,花纹就印了上去。民间的很多糕点如果常见的米团米糕之类,其实也是同样的原理。
理论上,印花的工艺也可以分阴阳。我们看到瓷器上凸起的纹样,模具上就是直接刻下去,是凹进去的。如果反之,也可以使瓷器上的花纹凹进去。不过那样雕刻模具的时候就会更复杂,所以比较少见。
印花成型最大的好处当然是便于统一的纹样和高效率的生产。而且,也可以制作一些复杂精细的纹样。
因为陶瓷早期一直都是作为日用的廉价产品,成本是首要的考虑,如果一件一件以手工雕刻来时行装饰,做出复杂的纹样极费工费时,成本一高,就根本卖不出去了。
不过印花则不同,模具可以很多次的使用,一次精工细作可以完成很多件产品,开发的费用一平摊,单件产品成本增加的就很少了,而产品的美观程度则可以大大提高,显然能够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于是,这样的方法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成本既不提高太多,精美的程度却可以大大的提升,成品更好卖,又可以更好的制作产品。一切都那么美好。
但其实也并非完全没有弱点。其中一个显著的弱点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纹样,细节上完全做不到精细。比如我们希望印出来的线很精细,就需要在模具上把线刻细,这一步倒没有什么问题,可接下来,把模具压的泥坯上,问题就来了,因为线太细,印出来的线可能就会很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这和刻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个问题并不那么显著,不过拉长时间来看,却也是个不小的问题。那就是产品必然是千篇一律,并起改变起来也会比较吃力。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就种借助模具的成型方式,并不能算是完全的手工制作。放到现代的市场上,一个模印,一个手工雕刻,立即会让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非但包含对产品成本差异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会认为前者是冷冰冰的,而后者是有温度的。
但这样的眼光,当时的人们却是没有的。
尽管当时,也有模印花纹与雕刻花纹的区别。
不过当时的雕刻工艺还比较简单,最为常见的一种,被称为划花。
(二)划花
划花工艺是用刻刀在坯体上直接的刻划。但是和雕刻不同,一根线条,就是一刀划过,完全是以刀代笔,线条当然也是凹进去的。其实,他是雕刻工艺中比较简单的一种。不过,因为划的时候,不需要用刀垂直于泥坯的表面,所以线条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一面深一面浅,非常富于变化。
因为要完成的画面也都比较简单,一朵花,寥寥几刀,能看出个意思,知道是朵花,或是条鱼,也就够了。工艺的角度,就是简陋,用文人的角度来看,倒是简捷,是写意,意趣无穷。
的确,因为要快速的生产,纹样既简单,速度又快,所以匠人们最后都极为熟练,大概左手拿着坯,右手拿着刀,看也不用看,运刀如飞,一会儿功夫,就划完好多个了。这样的线条,没有办法不流畅,没有办法不生动。不过你一定要觉得匠人们取得了多么高妙的艺术成就,那简直是在自欺欺人了。
在熟练上,艺术与工匠最大的一个差别恐怕就是工匠只要熟能生巧,唯手熟耳,可艺术却要熟而返生,生而再熟。董其昌说吾因生生秀色。
不过,因为熟练和较少的拘束(既然又快又简单,消费者当然也不关心细节),自然会产生活泼的状态,那笔长一点,这笔短一点,一件和一件,都有不同,甚至有时突发奇想神来之笔,既不会有人关心,其实也不会有人欣赏。
反观印花的工艺,模具的生产,使之缺少变化,从现代的观点看,更加冷冰冰的缺少温度。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反倒是会觉得划花的简陋些,而印花的自然更精细更美观。
事实上,划花工艺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他自由的特点,当然也很难登堂入室,甚至到后来,也很少运用,倒是景德镇将之稍有发展,变成一种叫“半刀泥”的工艺,事实上,只不过是将划花工艺尝试着做一些稍精细的表达,还能留有一点野趣。不过一旦精细,它本身粗砺的自由就大大的削弱。
这样看来,印花的装饰比起划花来,占据了不小的优势,不过直接拿印花与划花相比,其实很有些不公平,毕竟,划花只是雕刻工艺中的一项。还是他比较低级的技术,高级的部分是浮雕镂雕等等复杂的技艺,如果要取这个名称,我们把他称为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