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与白话文推广,白话文与所谓的“卷”

《觉醒年代》是一本神剧,我只看了开头的几集,描述的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创建《新青年》杂志。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掀起了推广白话文的运动。

然后在蔡元培的邀请下,齐聚北大,和辜鸿铭等守旧派大师吵架。我就看到这里,非常有意思的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从不同的维度解析,写一百篇博士论文都够了,所以我们只谈一点。

就是电视剧一开头,陈独秀在日本早稻田的时候的那番自白,是对他过去的总结。

他说,自己花了那么多年,终于想明白一件事。从1840年到1915年这75年间,很多人仁人志士找了很多条路,但是到当时为止,没找到。

所以他就想明白根子出在人身上,到底是什么不如人家呢?真的是船坚炮利不如人家么?不是,是人。归根到底,是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改变人,首先要改变教育。接下来影片就描述他回国先是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然后又去北大做文学学长......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胡适与辜鸿铭之争。

胡适当时还是个学生,虽然号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但是太年轻了。他比北大的学生都大不了几岁。

陈独秀非常有名望,但是没有学历,他念过早稻田,没有毕业。

所以可想而知, 胡适只是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就像当年韩寒一样,实际上是以一个网红的身份在和辜鸿铭那些传统大师PK。

即便他身后站着陈独秀,推广白话文也是很艰难的。

当然这个话题放到今天来看,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辜鸿铭当然是大师,但他是什么大师?是5%人群里的大师。其实胡适也是,5%人群里的大师。

旧社会就是这样,和今天的印度没啥区别。看着有几亿人,其实只有大几百万是识字的。

所谓现代国家的竞争就是看你能够发动多少力量。

欧洲自从发明了国债,就可以贷款打仗,贷的是未来,相当于透支未来解决当下问题。

在国与国生死较量中,这很重要。人家压上未来五十年,先把你干掉,你就没有未来了。

这就是现代金融的力量,说穿了,看的就是谁的治理水平高。而所谓的治理水平,就是你能够发挥出多少力量。

最大的力量是什么?是人的力量。

你说你95%的人都不识字,有力量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白话文当然居功至伟,因为有利于更多的人学知识学文化嘛。

当然,这点浅显的道理,当时的人是没有办法知道的。我们相当于事后诸葛亮,股票涨完了去分析。他们当时是两眼一抹黑,全靠猜。

所以人家是开创者,是很了不起的。

白话文也好,新文化也好,都只是开了一个头,这件事后来做了很多很多年,比如解放后先是开展扫盲班,然后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接下来就是褒贬不一的大学扩招。

我个人始终认为大学扩招是千古盛事,两千年未有之大气魄。

我明白很多人诟病这件事的原因,就在于你个人利益受损了。

就像当年北大也有很多守旧派的教授反对白话文,他们觉得学白话何必要来北大学,你跟家学得了。

这就叫公交车心态。

你上了公交车,希望赶紧关门,别人不要上来了,否则就太拥挤了。

今天人们反对卷也是一个道理。自己辛辛苦苦考上了北大,就算没指望光宗耀祖,起码这辈子以此为骄傲。

结果北大扩招了,谁都来读个北大,自己的学历含金量被稀释了。自己在职场里靠学历混饭吃的可能性降低了。

是这种心态对吧。

这种心态放在你个人身上能够理解,但是放在全局来看,十分狭隘。

你想要让整体强大,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新鲜的血液,不是让5%的人读书,而是让100%的人读书, 不是在5%的人里面比赛咱们谁是大师,而是在100%的人里面充分竞争。

充分竞争之后当然难了,当然卷了,但这么大范围内的优胜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者。

更何况,站在全局的视角,到底是几个大师的作用大还是几千万工程师的作用大?

你不能光考虑扩招之后个体变水了,你要考虑扩招之后起量了。

一个工程师当然比不过一个大师,可我是傻的么?我干啥要用一个工程师去PK一个大师呢?

我起量了,打法不一样了,我有上千万的工程师,我玩的是规模效应,是全产业链,是配套组合。

你想一想印度,他们确实有几所很牛的学校,确实出了很多世界名企的CEO,问题是,so tama what?

你让这几个印度CEO回印度,他们能做什么?自己跟自己人沟通都做不到,CEO怎么带着一群印度文盲发展?他们内部的沟通都是断层的。

印度只调动了5%的人的潜力,剩下95%都埋没了。这种断层式的高大上,是没有竞争力的。

而你换个视角,情愿不要那100个CEO,也要1000万的工程师,这样你内部是可以沟通协作的,是可以让全民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的,是调动了绝大多数人的力量的。

即便不这么宏观,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想一想,你真的出身于5%么?如果没有教育普及化,如果没有扩招,你确定你不会去放羊不会去捡土豆么?

很多事都是两面的。你不能一面享受教育普及化的机会,一面骂教育普及化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

你应该想,如果没有教育普及化,也许你连竞争,连卷的资格都没有。

人不能上不了公交车的时候就希望增开一班车,等车来了自己挤上去就想着把后面的人踹下去。天底下没有这种随心所欲的事儿。

(0)

相关推荐

  • 《觉醒年代》|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是骂人专业户,他骂洋人:我对洋人这个脑子,他们的秉性习惯我非常熟悉,一,冷漠滑头,特别害怕怕承担责任,能逃避就逃避.第二,虚伪.虚荣.慈禧过生日,他写对联骂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 ...

  • 大病一场后,我开悟了!生的病越大,觉醒力量越强?生病了怎么办

    大病一场后,我开悟了!生的病越大,觉醒力量越强?生病了怎么办

  • 《觉醒年代》38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觉醒年代>第38集,陈独秀离开北大,刘半农.黄侃.辜鸿铭与其告别,这一段戏拍得凄美,刘黄辜看样子是下线了,一段革命同志和学术范围的对手戏告一段落. 李大钊.陈独秀和一帮青年登长城,也拍得 ...

  • 《觉醒年代》再回北大!

    4月,<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北大 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逢 昨晚,北大党委宣传部和喜马拉雅 邀请<觉醒年代>再回北大 在古朴的燕南园以一场网络直播 完成了"有声剧&q ...

  • 牛年第一大剧《觉醒年代》,8.9分,低了

    很多人对主旋律剧,天然不感冒,我也有点. 以为它像呆板的政教片. 直到看到一段鲁迅先生出场的视频剪辑. 混乱不堪的街道,一行士兵押着一位青年人,准备到街口砍头. 围观的人群,"颈项都伸得很长 ...

  • 黄侃:兼国学大师与多情种子于一身

    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刘师培,人称"刘疯子":还有一 ...

  • 张文木:关于觉醒年代

    [本文配音由电脑自动合成,难免差错,仅作辅助阅览用.] 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觉醒的标志是遵义会议,因此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也应该是遵义会议. 没有大灾难就没有大觉醒,20世纪20年 ...

  • 从哲学的角度看《觉醒年代》:腐败问题是最大威胁

    原创: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文章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历史 在 ...

  • 《觉醒年代》|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先驱人物被赋予了极具个性的出场方式,在镜头语言的帮助下,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画面感十足,引起了不少年轻观众的讨论.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 ...

  • 觉醒年代的青春之声

    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觉醒年代>里的他们,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觉醒年代>里的他们, ...

  • 赵茜 王捷//觉醒年代的怒吼强音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张文木:评电视剧《觉醒年代》:20年代只是民族的浅层而不是根本的觉醒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4小时前 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觉醒的标志是遵义会议,因此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也应该是遵义会议.没有大灾难就没有大觉醒,20年代只是民族的 ...

  • 觉醒年代丨独立思考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ID l qspyq2015 作者 l 贾铭 03  作者:贾铭,青年经济学者.自由撰稿人.研究领域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关注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政商关系.博弈论.

  • 《理想照耀中国》看完意犹未尽!相比《觉醒年代》写意不写实

    <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电视剧于5月4号开播,目前仅仅更新一集,"切头除尾"不过20分钟的剧情,第一集全集关于人物的介绍不过十几分钟,很多观众看完直呼--"不够看 ...

  • 《觉醒年代》这部剧到底好看在哪?

    文/小庄 <觉醒年代>这部剧很好看,好看到很多对历史.政治题材完全不感兴趣的观众看了也是一片叫好. 我自己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不仅有很深切的感动,而且很多思想.观点交锋的场景,我还会倒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