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车牌照,山东省十个府应该如何排序?

众所周知,山东省的汽车牌照以“鲁”开头,后面紧跟着的是不同的英文大写字母,对应着不同的地市。
对于这个英文字母排序,不少老司机都耳熟能详:
鲁A是济南,鲁B是青岛,鲁C是淄博,鲁D是枣庄,鲁E是东营,鲁F是烟台,鲁G是潍坊,鲁H是济宁,鲁J是泰安,鲁K是威海,鲁L是日照,鲁M是滨州,鲁N是德州,鲁P是聊城,鲁Q是临沂,鲁R是菏泽,鲁S是莱芜。(注:莱芜已合并至济南,车牌中没有英文的i/I,部分城市有两种英文,比如青岛有鲁B和鲁U)。
总体来说,这个车牌排序的前半部分,与山东省行政区划代码中的排序基本相同,但后半部分就有出入。在莱芜没有合并到济南之前,山东省十七地市的区划(代码)排序是: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200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在介绍省情时,也是按此顺序)
(现在的山东区划)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济南到日照之间这十一个地市的排序没有变化,但从日照之后,行政区划代码排序就和车牌排序有所出入。比如,莱芜和临沂在区划代码中,排序在滨州、聊城之前,但在车牌中,英文的排序却在两者之后。
山东省的车牌为何是如此排序?暂时难以查到详细、权威的解释,民间则是众说纷纭。不过,从前半部分来看,推测它一定程度参考了区划代码排序,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以上说的是现在的情形。而笔者近来正在阅读清代山东省区划的史料,谈到此处,就不禁联想起这样一个比较“奇葩”的问题:如果清朝中期就有汽车牌照,山东省的“各个地市”(当时省下一级区划主要为府,此外也有直隶州)应该如何排序?
之所以把时间范围定为清朝中期,是因为清初延续明代制度,山东省内只有六府,数量太少,排序不够长。而到了清雍正、乾隆时期,又有若干新府和直隶州设立,参与排序的地方就多了起来。
在雍正时期,武定、沂州、泰安、曹州陆续升级为“府”,至此山东省由六府增加为十府。这十个府的排序(类似于现在的区划代码排序)在雍正版《山东通志》中有详细记载,依次为:济南府、兖州府、东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和曹州府。
如果按照这一顺序发放车牌的话,济南还是鲁A,兖州则是鲁B,东昌府是鲁C,青州是鲁D,登州是鲁E,莱州是鲁F,武定府是鲁G,沂州府是鲁H,泰安是鲁J,曹州府是鲁K。当然了,清代中期山东省还没有正式以“鲁”为简称,正式文书中一般以“东省”或“二东”为代称,有时也有“齐鲁”并用的情况。
对比现在就不难发现,济南的A、泰安的J都没有变化。而莱州府驻地掖县现在属于烟台市辖区,前后也都是鲁F。烟台的其他地方,如果在清代就要变成“鲁E”了。
(清代中期的山东区划,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到了乾隆年间,济宁和临清升级为直隶州(济宁在雍正时曾短暂升级,后又降为普通州,乾隆四十一年又重新升为济宁州),由省直辖,区划地位与府接近。此时,山东省内有十府两州共十二个次级区划。增加的两个直隶州分别是济宁州和临清州。在新的排序当中,它们就附在十个府之后。而这个新的排序,在《大清一统志》里就有记载,依次为:济南府、兖州府、东昌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武定府、沂州府、泰安府、曹州府、济宁州、临清州。
换句话讲,倘若那时有车牌的话,济宁州或许或分到鲁L,临清州会分到鲁M。
自乾隆年间山东省形成“十府二州”的区划之后,一直到清末都相对稳定。只是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胶州才从莱州府析出,升级直隶州,成为清代山东省第十三个次级区划单位。同理,分配车牌的话,可能就是鲁N。
看到此处,不少朋友或许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直隶州排在府的后面可以理解,那么十个府为何又是如此排序呢?”
实际上,清代山东省十个府的排序,也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前六府是延续了明代的管理,在《大明会典》当中的排序就是济南府、兖州府、东昌府、青州府、登州府和莱州府。
明代的排序为何如此?这个又没有看到权威记载。济南府作为布政使司驻地排名在前,这个好理解。后面的五个,则有些难以捉摸。
如果说按照到省会的远近排序,那么登州府比莱州府更远,应在莱州府之后才对,但排序靠前。如果说按照建府的时间排序,那么兖州府设立晚于青州府,却排序在前。
对于这些排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种推测是:明代某年在朝廷颁发的诏书中采用如此排序,后世就沿袭了下来。
当然了,本文只是对地名区划文化的趣谈而已。真想了解其中历史的朋友,还需要做更专业的考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