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教堂
烟台街头教堂之多给游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昔日的《大公报》记者统计,烟台教堂有四十六处之多,几乎每个十字街口都有一个教堂。
这些教堂尽管大小不一,但风格却大同小异。屋脊上都有一个醒目的十字架,墙上都有尖尖的窗户,镶嵌着五彩缤纷的玻璃。它们隶属于不同的教派,但都定时开放。星期天有教徒走进去虔诚地祈祷,会传出来悠扬的歌声,伴着风琴,传得很远……
一座小城,教堂密度之大,教事活动之盛全国罕见,这是烟台文化兼容性的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宝贵痕迹。
西方传教士在烟台抢滩最早,但烟台却没有“教案”,不是天津,也不是曹县,那里的教案令清朝的封疆大吏焦头烂额,令地方官吏革职查办,更甭说伴随的腥风血雨了。但是烟台平平静静,既上帝保佑,又阿弥陀佛!
可惜现在仍旧完好保存的教堂不多了,在南山路与三马路交汇处有一座东山教堂。它与英国传教士马茂兰的名字连在一起,马氏口吃,下岗了改作花边生意,发财不忘职守,建了这座教堂,墙基上嵌有石碑,令他的同胞十分自豪,纷纷拍照留念。
在大马路与十字街交会处也有一座教堂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嵌有“天主教堂”的字样。其实,据《烟台宗教志》记载,它是“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四字乃是1994年,著名书法家叶崧光老先生奉命所写,与史实不符。
这所教堂又名“慕雅哥教堂”,慕雅哥何许人也?他是最早来烟台的三个基督教传教士之一。当时备极艰辛,无处安身,只好在海边一艘破舢板中藏身。1867年遇到了捻军东进,包围了通伸,他在到烟台之前,曾访问过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以为所有的中国农民起义军都似洪秀全,也拜上帝教,于是自告奋勇地当“上帝的说客”,勇闯捻军大营,力劝捻军头目不要开炮,结果被捅了十七刀,血洒当场。
基督教会认为他是“殉道者”,为了纪念他,修了这座设在张裕公司附近的教堂。这件事在通伸立有石碑,正反两面有中英文记述。石碑曾立在村道旁,文革中不见了踪影,不过拓片却在《毓璜顶文化》上得到披露,成为异常珍贵的资料。
安家正,学者、史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他一生沉潜力修,笔耕不辍,在地域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先后出版专业著作32本,发表1000余万字;他是烟台的历史老人,用忠实的文字保留着这座城市鲜活、具体、生动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胶东当代文学史略》、《胶东通史演义》、《老烟台履痕》、《峻青创作论稿》和长篇小说《半岛泪》、《戚继光》、《吴佩孚》等。